大栅栏是干嘛的(大栅栏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4-11-16 09:16:04

北京前门外有一条耳熟能详的老商业街,就是大栅栏。在这条不足300米的街上,瑞蚨祥、同仁堂、张一元、内联升、张小泉、六必居等百年老字号云集于此,传承着老北京商业文化。

防偷防盗 设立栅栏

迁都北京后,明成祖朱棣下旨在前门外建廊房800多间召民居住,“店房十六间半,召商居货”。由此,逐渐形成廊房头条、廊房二条、廊房三条和廊房四条,其中廊房四条,正是大栅栏的前身。《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正阳门外西河沿,至宣武门东响闸桥东,属于正西坊,共有6牌24铺,有名的地界儿43个,其中就有“廊房胡同”。

当时,北京人口激增,汇聚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和商贾巨富。廊房四条渐渐热闹起来,做帽子的、刺绣的、打造金银首饰的,前店后厂,布满整条街。城里城外,达官显贵,平民百姓,纷至沓来,购物游玩。

栅栏的出现始于弘治元年(1488)。据说,当时有官员上奏皇帝,说:“京城里面,大街小巷不止一处,但是巡捕的官兵却只有700多人。一旦有盗贼出现,盗贼就会往街巷里逃跑,藏在里面很不好找,如果可以在各个巷子及路口设立栅栏并在夜间的时候关闭,不仅可以防盗,也利于治安。”弘治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下旨在京城内和关厢地区的巷口设立栅栏,官兵和商户们迅速行动起来,大大小小的木栅栏竖立巷口,昼开夜闭,防偷防盗,以保治安。

廊房四条何时开始被称为大栅栏,已不可考。但在《乾隆京城全图》里,此地已被标为“大栅栏”。想来,是这里栅栏修得高大的缘故。清代以“栅栏”为名的除廊房四条外,还有横栅栏胡同、双栅栏胡同、三道栅栏胡同等。

若要问大栅栏(dà zhà lán)怎么走,北京人一定会笑话你,因为老北京的发音是大栅栏儿(dà shí lànr)。若要问为什么这么读,老北京人一定会说:“哥们儿打小就这么念!”无法考证辨析的发音,似乎也印证了它的古老。

店铺林立 誉满京城

清末《庚子记事》载:“京师之精华,尽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可见,大栅栏的繁华景象。

著名的老字号六必居就在这里。它的创办者是山西临汾人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三兄弟。最初,六必居只是个小店铺。北京老百姓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除茶之外,其余六样生活必需用品都能够从这里买到。

“六必居”这个名字,还有另外一个传说。明嘉靖年间,有人请内阁首辅严嵩题写店铺匾额。严嵩顺手就写了“六心居”三个字。写完以后,严嵩忽然觉得“六心”取意不佳,六条心岂能合作得好?于是提笔在“心”字上加了一撇,成了“六必居”。但据历史学家邓拓考证,六必居创建的真实年代应在清康熙年间。他查阅了六必居的陈年老账和大量房契,在清雍正六年(1728)的账本上记载的店名是“源升号”,直到乾隆六年(1741),账本上才第一次出现“六必居”这个名称。

六必居除了卖油盐酱醋以外,也会酿酒。所以也有人认为,六必居名字来自酿酒。因为酿酒要做到六个“必”字,即“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

大栅栏另一处老字号就是同仁堂。创建人乐尊育先祖为浙江宁波府慈水镇人,明永乐年间移居北京,以“串铃方医”为业。清初,乐尊育因医术精湛,任职太医院吏目。关于同仁堂的创办年代,多有争论。

有人以同仁堂老匾上有清康熙八年(1669)字样为据,认为同仁堂的创建时间应该是这一年。但从其子乐梧冈康熙四十四年(1705)撰写的《同仁堂要目·序言》来看,同仁堂药铺开业之期要晚一些:“同仁堂名,先君之素志也。先君号尊育,为太医院吏目,秉性朴诚,喜阅方书,辨药地道。”又曰:“同仁二字可命店名,虽不能承继先人万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可见“同仁”二字最初乃为堂名。乐梧冈乡试落第后,秉承先人遗志,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开设同仁堂。北京同仁堂与杭州胡庆余堂、广州陈李济、汉口叶开泰并称为中国的四大药店。

自明至清,大栅栏的商业街区功能一直未变,且更加繁华。经过长期的发展,马聚源帽店、内联升鞋店、瑞蚨祥绸缎庄等老字号均开设于此,可谓名牌众多。老北京人常说“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也都会唱一首“大栅栏里买卖全,绸缎烟铺和戏院,药铺针线鞋帽店,车马行人如水淹”的民谣。“八大祥”指的是八家招牌中带“祥”字的绸布店,其中只有“八大祥”之首的瑞蚨祥传承至今;而“四大恒”则指恒利、恒和、恒兴、恒元四大钱庄。此外,大栅栏还聚集了诸如张一元文记茶庄、厚德福饭庄、聚庆斋饽饽铺、天蕙斋鼻烟铺等知名商铺。

百年老店 浴火重生

谁能想到,繁华的大栅栏,在清末却经历了一场灭顶之灾。一场大火从大栅栏庆和园戏楼烧到齐家胡同、观音寺、杨梅竹斜街、正阳门箭楼和西城根,烧了一天一夜,1800余家商号铺店被烧毁。

但是大火造成的停业和打击只是暂时的,大栅栏及周边的商家们并未放弃这块商业上的“风水宝地”。最早恢复元气的是瑞蚨祥。面对惨状,瑞蚨祥没有坐等倒闭。瑞蚨祥的伙计们把从大火里抢出的布匹绸缎,晾洗干净,扛到天桥估衣摊儿低价叫卖,维持生计。创始人孟雒(luò)川的族侄孟觐(jìn)侯看出日后瑞蚨祥必定大有作为,便在孟雒川面前,一力担下重建的重任。孟觐侯当众宣布:从前凡是从瑞蚨祥借过钱、支过货的客户,其债务一笔勾销;凡是瑞蚨祥欠过钱或货的客户,只要有凭据,如数奉还,决不失信。这样的承诺,立即轰动京城,使得瑞蚨祥名声大振。

孟觐侯不惜重金请名家设计了西式的镶嵌铁花栅栏的坚固门墙和铁栅栏大门,两层楼的正门脸儿则是中式玻璃木格栅样式。一年后,这座中西合璧、富丽堂皇的商号重新开张,吸引了京城万千顾客。

瑞蚨祥绸缎庄(来源:《京华旧影》第203页)

光绪二十八年(1902),大栅栏及附近的各家店铺经过恢复和修建,相继重新开业。一场大火没烧走大栅栏的人气,尤其是随着前门火车站的落成,这里愈加兴旺起来。很多人在前门下了火车,都是直奔大栅栏。民国初年,前门大栅栏地区的商铺已接近千家。浴火重生的大栅栏,翻开了新的一页。

1949年10月1日,大栅栏北面的天安门广场礼炮隆隆。随着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旋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面五星红旗的布料,正是瑞蚨祥提供的,也是瑞蚨祥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最珍贵的礼物。随着国家的蓬勃发展,如今的大栅栏早已是旧貌换新颜,作为北京市著名商业街,吸引着八方来客,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