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导致一方恶化的前提下,无法对另一方做出改善。从此以后,当一方受益时,另一方就必然受损。本文作者介绍了分析思维模型:帕累托最优。
下面继续更新100 种分析思维模型系列文章,今天介绍第 42 种分析思维模型:帕累托最优。
一、模型介绍
帕累托是意大利的经济学家,他不仅提出了著名的「二八法则」,还提出了「帕累托最优」的理论。
帕累托最优,是指在不导致一方恶化的前提下,无法对另一方做出改善。从此以后,当一方受益时,另一方就必然受损。
假设有 1 块鱼肉和 1 根萝卜,现在要把它们分给小猫和小兔。小猫爱吃鱼肉,不爱吃萝卜;而小兔爱吃萝卜,不吃鱼肉。此时,最好的分法是:把鱼肉分给小猫,把萝卜分给小兔。
这就是帕累托最优的一种状态,因为无法再继续进行改进了。帕累托改进,是指在没有人变坏的前提下,还能让有些人变得更好的过程,它的终极形态就是帕累托最优。
可以看出:帕累托改进是过程,而帕累托最优是结果。
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利己就得损人。假如利己不用损人,还有办法实现「双赢」,那么此时就肯定不是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帕累托最优也叫「帕累托效率」,我认为后者更能体现这个模型的精髓,因为它经常被用于衡量经济和社会运行状况的效率。
但按照通常的习惯,我们还是把它称为「帕累托最优」。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最优」并不代表「最好」。
比如,给富人和穷人分 100 块钱,如果把这 100 块钱全部分都给富人,很显然,这不公平,但却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因为哪怕给穷人分 1 块钱,富人的利益也会因此受到损失。
上图中的虚线位置,都是帕累托最优,但 A 点不是帕累托最优。
因为无论怎么分配,只要把这 100 块钱全部分出去了,都属于一种帕累托最优的状态,没有办法在不让一方利益受损的条件下,让另一方获得更大的利益。
除非留一些钱放在手上,暂时先不分出去,这样就还有改进的余地。
二、应用举例
在现实中,帕累托最优模型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并不像分鱼肉和萝卜那么简单,因为现实往往是复杂多变的。
在《步步争先》这本书中,作者尼尔·欧文认为,每一个身在职场的人,都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帕累托最优型员工,这是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假设有一家销售软件的公司,需要2 项关键的能力:软件编程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公司现有 4 个员工 A、B、C、D,他们的能力各不相同,其中A是个专业的程序员,B是个市场营销人员,而C是个产品经理,他有一些软件编程的经验,尽管达不到A的水平,但足够让他理解技术问题,知道技术的难易程度,还能够确保产品如期交付,满足客户的需求。
A、B和C这 3 个员工分别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技术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都属于帕累托最优型员工。
但是,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员工 C 的适应能力更强(处于帕累托最优曲线的中间位置,在图片中用粗线表示)。
而对于员工 D来讲,既没有足够强的技术能力,又没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软件研发或产品管理能力,做什么都很平庸,却把很多时间浪费在了开无效的会议上,无法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行政流程和官僚主义作风,通常是公司优先考虑辞退的员工。
在职场中,我们应该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就像 T型员工,其中的竖线代表某个专业能力的深度,而横线则代表能力的广度。
如今,很多优秀人才在往 π型员工发展,也就是在 2 个专业领域进行深耕,并让这 2 个领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赋能,就好像用 2 条腿走路一样,这样可以走得更加稳固。
三、最后的话
你不妨思考一下:自己所在的行业最看重什么样的专业能力组合?如何让自己获得以上的专业能力组合?自己处在帕累托最优曲线的什么位置?
要想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你需要做出适当的改变,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把不同的专业技能组合在一起,将会带来更大的价值。比如,一个有销售能力的工程师,或者一个懂软件编程的数据分析师,都会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