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曲终”何以“人不散”?“等风来”不如“借风势”

时间:2025-04-01 20:45:00

一场演唱会,客从八方来。日前,刀郎巡回演唱会在武汉体育中心连唱两场,好客湖北迎来了来自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等大量“刀迷”,到武汉的机票和火车票的预订量环比上月增加近10%,带动全城酒店“满房”。“抢到刀郎的票,全家都来旅游了。”“跨城看演出”成为一种潮流,极大带动了江城旅游业发展,成为文化消费市场中的一抹亮色。

在此次刀郎演唱会热潮中,处处可见武汉的“宠客”诚意,总结来看,“软硬配套”兼具。全城“荧光黄”反光背心与“红马甲”交映成片,“山歌专线”免费接驳, 增设直播休息专区,场内场外同步“嗨唱”,每场完毕25分钟“丝滑”离场;经开区市场监管局对场馆及周边餐饮、酒店进行专项整治,设立消费维权快速通道,严控价格波动,确保团购优惠正常使用;有歌迷手机遗失后,警方5分钟响应、20分钟找回,党员志愿者为外来歌迷提供免费热水,酒店提供旅游攻略……高效服务强化了“武汉服务能力杠杠的”口碑,交出了城市大考的高分“车谷答卷”。“因为一场演出,爱上这座英雄的城市”,观众的真情流露,折射出文旅融合的无限潜力。

“流量”过后怎样“留量”?“等风来”不如“借风势”。

文化共鸣与城市IP升级,让“一时火”变为“一直火”。成功的城市IP因其独特、可持续运营和情感共鸣不仅争夺了流量,更获得了留量。新疆阿勒泰因同名电视剧变成“诗与远方”的代名词,“大唐不夜城”的沉浸式穿越体验、淄博烧烤的烟火气、“尔滨”冰雪游的全民宠粉年年出圈爆火,其成功在于深耕本土文化、培育原创内容、打造长线IP。刀郎以屈原《九章·哀郢》中“江夏”意象开场,将《虞美人·故乡》的乡愁与武汉的楚文化血脉相连,江夏区作为屈原流亡途经地,其历史底蕴与刀郎音乐中的漂泊主题深度契合,强化了城市文化符号,武汉的“江湖气”与刀郎的草根气质天然契合,歌迷在《西海情歌》旋律中骑行长江大桥,散场后涌入夜市,形成“古典文学+现代音乐”的情感共振和“音乐+场景”的沉浸式文旅体验,较好地放大演唱会的“长尾效应”。

差异化定位与产业联动,从“演艺界”迈向“文旅业”。“跨城潮汐客流”是一场对城市经济井喷式的拉动,但一场演唱会,带来的热度和流量是短暂的。“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人们想要在一场演唱会的时间里暂别“日常”,奔向热烈又灿烂的远方,只有主动探索将文化、科技、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城市限定”文化符号,才能形成真正的情感记忆留存。作为乘着东风定军山的“中国车谷”“醉美16号线”“萝卜快跑”“智慧生态城”“鲁迅图书馆”……武汉经开区不断提升城市配套服务、积累沉淀文化底蕴,不断刷新自己的形象,展现出更加多元化、开放化、现代化的城市风貌,通过成功举办军运会、演唱会和体育赛事等大型文体活动推动“产城人”融合,实现工业新城的文旅转型,将工业地标转化为文化地标,展现从“钢的城”到“诗的城”的蜕变。

硬核保障与柔性服务,将“粉丝热”转为“城市热”。“演唱会经济”被称为“行走的GDP”,对城市旅游、餐饮、住宿、交通等周边消费增长的强大带动力,演出经济对城市产业发展的‘杠杆效应’越发明显,城市之间愈发加码吸引大型演唱会落地,各地文旅铆足了劲吸引各地游客。但文旅经济的核心应是“文化赋能”,而非“数据狂欢”。市场变化莫测,观众需求越发多元化,如何留住演唱会经济带来的“人气”,避免文化同质化导致的有“流量”无“留量”、政府补贴“赔本赚吆喝”与有“量”无“质”导致的资源浪费,不仅要求城市在软硬件、服务能力、治理能力跟得上,更对差异化定位、产业联动和文旅深度融合提出了要求。面对大流量主动设置“宠粉福利”引流,通过优质的体验、硬核的服务和人性化的管理,算好经济账、打好感情牌,做足城市温度“小文章”,使得城市本身的存在感更强,演唱会经济才能“唱”得更响、“行走的GDP”才能走得更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伦(武汉经开区“车之声”网评团队)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