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花黄,痴子忙”,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在春季油菜花盛开的时节(3-5月),精神疾病患者容易病情复发或加重,常常表现为情绪波动、行为异常等现象。据统计,全球约10%的抑郁症患者在春季症状加重,我国每年春季因情绪问题就诊的患者激增30%。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春天出现“情绪陷阱”?背后机制您了解吗?
机制一:春季光照变化打乱“情绪开关”,激素失衡成导火索
冬季昼短夜长,人体会分泌更多褪黑素(助眠激素)以适应环境;而春天光照突然增强,褪黑素的分泌会逐渐减少,导致睡眠质量下降,昼夜节律被打乱(如凌晨早醒、失眠或嗜睡),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情绪问题;同时,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分泌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情绪波动、焦虑或抑郁。
机制二:气温与气压波动,身体“预警系统”误伤情绪
春天的天气如同“过山车”,往往忽冷忽热、时晴时雨,反复无常,这些变化会直接干扰身体的“情绪调节中枢”,频繁的温差变化还会打乱下丘脑功能,影响多巴胺分泌,让人感到“莫名低落”。另外,春天气压较低,低气压环境会降低空气含氧量,导致大脑缺氧,引发疲劳、烦躁,甚至思维迟钝。
机制三:社会压力与心理预期,给情绪“雪上加霜”
现代人面临着职场竞争、学业、家庭规划等压力,社交媒体上的“自律打卡”“焕新计划”更让人陷入“自我苛责”。同时,“万物复苏”的景象加剧了“对比焦虑”。此外,春季社交活动增多,性格内向或孤僻者因人际互动压力,孤独感进一步加重。
科学应对,走出“春日情绪陷阱”
应对春季情绪波动需要从生物、环境与心理多维度入手。
首先,应调整作息,每天早晨多晒晒太阳,促进血清素分泌,同时固定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其次,还可通过有氧运动(如快走、瑜伽等)促进内啡肽分泌,缓解焦虑;饮食上可多食绿叶蔬菜、深海鱼等护肝食物,肝气郁结者可饮用玫瑰花茶疏肝解郁。
若持续两周以上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或失眠,建议尽早就医。对于轻中度抑郁或伴随失眠、焦虑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药物调理。如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制的创新中药——解郁除烦胶囊。该药由半夏厚朴汤和栀子厚朴汤化裁而成,既能改善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也能缓解抑郁引起的多种身体不适症状,比如情绪低落、心绪不宁、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咽喉异物感、胸口堵胀感等。
研究证实,解郁除烦胶囊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能提高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调控HPA/HPT轴、保护神经细胞、同时提高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改善神经内分泌系统,适宜容易受负面情绪影响,或者由于睡眠障碍导致出现其他情绪问题的人群长期服用,纯中药成分,安全无依赖性。科学应对,多角度调节,愿大家在这个春天,既能感受万物生长的生机,也能守护内心的一片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