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有效投资、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数字化转型、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抓手。
近日,市发改委正式印发《南京市2025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以下简称《项目计划》)。2025年,全市共安排104个新基建项目,总投资639.89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8.24亿元。其中,信息基础设施项目28个,融合基础设施项目44个,创新基础设施项目32个。
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城市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新型基础设施是指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相比,今年“新基建”究竟“新”在何处?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在信息基础设施项目方面,我市今年将28个项目列入计划。其中,数据基础设施是在网络、算力等设施的基础上,围绕数据采集汇聚、计算存储、流通交易、开发利用等数据全生命周期,构建适应数据要素化、资源化、价值化的基础设施,是数据产业发展的载体。
南京市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先试先行)数联网任务项目,是南京市承担国家数联网试点建设,以构建“技术先进、实用安全、开放兼容”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为目标,打造算网设施、统一底座、流通平台等“六个一”体系,支撑跨域数据安全高效流通。项目聚焦AI模型开发、隐私计算、区块链跨域互信等核心技术,构建低时延、高可靠的CENI确定性网络,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计量”。
据悉,该项目由南京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江苏未来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充分利用南京市未来网络CENI的确定性网络技术原创优势,以及全市数据流通利用相关设施的良好基础,会同全市相关政府部门、产业园区、行业企业,以及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等,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建—管—运—产”统筹推进的机制,实现数据基础从“样板间”向“商品房”的转变,以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全市数据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
当前,大数据集团牵头组织各相关单位持续开展项目前期调研及建设准备工作,计划6月底前完成主体功能建设,确保系统顺利上线运行。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新型基础设施更加注重与战新产业融合,增加了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数据流通基础设施、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技术平台基础设施等类别项目,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助力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
打造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底座”
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融合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推动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有助于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市今年将44个项目列入融合基础设施项目计划。
宁德时代—时代电服江苏总部项目是宁德时代打造长三角区域新的产业基地和增长极的重要布局。项目将围绕推进换电站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换电服务生态、建设绿色低碳产业聚集区等方面开展。其中,通过建设换电站发挥宁德时代新能源汽车产业资源和技术比较优势,带动换电上下游产业发展,打造互联互通、跨城通换的南京都市圈新能源换电生态。项目计划至2025年基本实现换电基础网络布局,2026年后逐步向面向个人用户的消费者产品推广换电车型,不断完善换电网络。
据悉,该项目于四月份开始建设施工,目前已经完成一期一亿元的项目集中备案,正在有序推进项目施工建设。
此外,记者在梳理《项目计划》时发现,近年来我市围绕水务、路灯、建筑、燃气等领域开展智慧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今年南京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建设项目也纳入了新基建项目清单,开展“1+8”建设,包括1个市级系统和燃气、供水、排水、道路、桥隧、地下管线交互、第三方施工破坏管线、综合管廊安全等8个风险场景。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新型基础设施更加注重与城市发展融合,除了产业类基础设施,也涵盖城市生命线、智慧路灯、充换电桩、智慧交通等一批智慧城市类项目,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推动城市安全发展。
构建科技创新培育的“新平台”
新型基础设施具有鲜明的科技特征和科技导向,既要为新产业夯实发展基础、助力产业升级提质增效,也要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支撑。创新基础设施将带动新型基础设施持续演进、功能不断拓展。在创新基础设施项目方面,我市今年将32个项目列入计划。
由江北新区承建的生物医药南京分中心转化平台项目,通过建设脑机交叉平台、医工交叉平台、体外诊断平台、多组学研究平台、药物设计与筛选平台、基因与细胞治疗平台、概念验证中心、中试中心。旨在构建覆盖基础研究、概念验证、中试生产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打造高校科技成果来宁转化的首站地,助力生物医药领域技术创新突破与项目成果产业化。
该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现代产业创新中心8号楼各类技术平台已完成设备选型论证、实验室设计、结合成果转化阶段和方式进行运营模式探索工作;在小分子创新药、IVD试剂研发、脑机交叉等细分领域,正在通过与技术链上各家单位共建技术平台来不断完善概念验证节点参数的设置和数据提交规范;转化平台运营单位后期将为高校团队开展数据挖掘分析、计算建模、靶点和药物发现等生命健康产业研发关键节点提供重要数据服务支撑,赋能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提速。
该项目负责人透露,该项目将全面建成一站式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与转移中心,形成产业集聚的平台支撑、政策支持和良好生态,不断完善体系化成果转化的新路径。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引领培育新动能,构建和形成新质生产力,下一步将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要素保障,拓宽应用场景,推动项目建设。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周容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