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均体育场地3平方米!你有没有住进“十五分钟健身圈”?

时间:2025-04-07 14:17:00

来源:【人民日报一撇一捺】

前不久举行的2025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发布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近年来,多地多部门积极作为,推动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

智能健身设施的运动体验如何?公共体育和绿色空间怎样融合?社区健身服务是否便捷?本报记者在北京、浙江、四川等地进行了探访。

数据来源:国家体育总局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科技加持,健身更智能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门,跑者跟随智慧大屏进行热身。

受访单位供图

34岁的健身达人李昂,最近引以为豪的是自己7年跑了1652公里。得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门有块大屏幕,跑得快就能“上榜”,李昂便时不时去跑一跑。

这块大屏幕来自奥森公园和运动科技平台Keep合作的“科技智慧跑道”项目。该项目融合了线上线下场景,通过智能穿戴设备,提升跑者的运动体验。从事互联网行业的李昂很喜欢这种感觉,“很多跑友同时在线,主打一个‘云陪伴’。”

在奥森公园跑步,李昂觉得很有仪式感。跑道旁,语音播报不时响起,让人们在奔跑中了解“双奥之园”的变迁。

春和景明,人们奔跑于花海之间,沿途美景尽收眼底。李昂跟着运动手表提示的呼吸节奏,努力将每一步都踩在点上。腕上的运动手表监测着他的心率、配速等指标,“如果心率超过每分钟180次,运动手表就会震动,提醒我慢下来。”李昂说。

跑道沿路设置了运动驿站。“每隔1千米就有1间,屋内有触控大屏幕,可以跟着上面的指导动作进行跑前热身和跑后放松。”李昂介绍,“热身和放松其实很重要,但自己练稍显枯燥,有时就省略了。有了运动驿站,更容易坚持,更能保质保量完成。”

奥森公园跑者众多,“藏龙卧虎”。就拿5公里跑来说,李昂个人最好成绩是21分钟,然而在南门大屏幕榜上有名的跑者,成绩都在20分钟以内。面对差距,李昂不泄气,笑呵呵地说:“最重要的是跑起来。”

夜幕降临,跑道上一条条标语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出发即英雄”“每一滴汗水都是自律的奖牌”……这些话被大家称为“跑道上的诗”,从互联网用户中征集,因为书写材料中含有荧光粉,到了晚上愈发醒目。

“‘奔跑起来,有风相随’,我最喜欢这一句。”李昂说,“沿途不仅有风,还有快乐、健康……奔跑吧,热爱生活的人总能与美好不期而遇。”

浙江湖州健身绿道

环境优美,锻炼更舒畅

市民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龙山绿道上骑行。

陈海伟 摄

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东苕溪绿道上已有锻炼者的身影。退休教师柏益强换上装备,来到东苕溪大堤,打起了太极拳。

“以前这里是泥巴路,现在环境好多了,两边满是绿植,看着就心情好,锻炼起来很舒服。”在绿道西岸的香樟树下,柏益强不时偶遇熟人,大家闲聊几句、切磋几招,十分惬意。

擦了擦汗,柏益强指着对岸的水利文化园说:“去年这里新增了太阳能路灯,晚上运动更安全了。”

柏益强的健身习惯始于3年前。儿子曾给他买了一辆车代步,但距离不远的时候,他更喜欢走路出行。他笑称自己有个“环保账本”,手机里的运动软件显示他已累计减碳2.3吨——相当于种植了约130棵树。

登山步道、步行道、自行车骑行道……吴兴区目前建有各类健身步道67条,总长度达258公里,人们健身有了好去处。

下午时分,湖州的西山漾湿地绿道又是一番热闹景象。市民潘海华一家在草地上铺好野餐垫,摆上水果零食,享受亲子时光。

西山漾湿地绿道不仅铺设了透水沥青缓解热岛效应,还设置了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站。“我们喜欢沿着绿道散步,可以锻炼身体、亲近自然。”潘海华说,“我们尤其希望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长成阳光少年。”

如今,仁皇山绿道已成为社区居民健身的乐土。领队金娥珍和邻居们跳起健身操,“吸气,抬手,感受山风穿过指尖!”健身操的韵律,交织着鸟语花香,大家跳得更加起劲。

“这里空气好、环境美。”家住附近的王锦堂每天都来仁皇山绿道散步,“人们越来越重视身心健康,家附近有绿道随时可以锻炼,真是件幸福的事儿!”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健身步道17.18万个,长度40.76万公里。

四川成都社区健身房

织密网点,运动更便捷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郁丹在社区健身房锻炼。

受访单位供图

“叮!”当手机弹出健身的预约提醒时,在家工作的自媒体人郁丹立刻“动”起来。

指尖在手机屏幕上快速点击,直到显示“预约成功”,郁丹才松了口气,“跳操课实在太抢手了,手慢无!”她常去的这家健身房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红牌楼广场,很受附近居民欢迎。如今在成都街头,健身网点越来越多。

“工作忙、饮食不规律,最近胖了10斤左右。”她决定通过运动减重。

郁丹骑行6分钟到达健身房。推门进入,约400平方米的场地,跳操房、跑步机、力量器械……不同分区井井有条。

跳操房里响起动感的音乐,十几名练习者努力跟上节拍。郁丹喜欢站在前排,可以近距离观察教练的示范动作。随着课程深入,动作强度逐步增大。“深蹲、呼吸、起身、换边!”教练热情的鼓励让郁丹坚持下来,“真累,但练完是真爽!”

在郁丹的计划中,每次消耗600千卡热量是个硬指标。如果跳操运动量不够,她还会上跑步机加练。坚持了一个月,郁丹减重3斤。

然而,她的体检报告显示甘油三酯数据偏低。“平时要多吃点肉”,医生的提醒让她明白,体重管理并不仅仅是上秤数字变小,而是通过饮食、运动、睡眠等多方面配合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回家路上,花香扑面而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后,郁丹的心情如春光般明媚。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健身房15.2万个。

快评

动起来,莫负春光

范佳元

场地设施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无论是科技赋能的智慧跑道,还是绿荫掩映的生态步道,抑或是小而美的社区健身房,全民健身的载体正日益丰富。

运动场景交织组合,运动方式推陈出新,体育生活从简单相“加”迈向有机相“融”。

传统运动方式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打造新场景、新体验,让更多人找到自己的节奏和方式。生态步道与城乡空间相得益彰,风景宜人、空气新鲜,大自然抚慰人们的身心;同时,人们植树造林、低碳出行,也为大自然注入新的生机。场地设施服务网日益完善,“十五分钟健身圈”乃至“十分钟健身圈”正在形成,不断缩小的健身半径提高了人们的健身积极性。

广泛开展的全民健身活动,折射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夜跑时忽然亮起的路灯,散步时落在肩头的花瓣,赢球时与队友的开怀大笑……点滴瞬间汇成动感相册。当体育与科技、生态、民生共振,助力增加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更加生动而具体。

莫负好春光,运动正当时。让我们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追梦路上有的是干劲,有的是希望。

报道来源:《人民日报》2025.4.7 第14版

人民日报记者 范佳元、刘军国

版面责编:巩育华、唐天奕、高佶

本期责编:刘莉莉、罗彦、刘扬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一撇一捺】,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