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市宝山区与曲靖市建立对口帮扶关系,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已走过9个春秋。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五次联席会议上,双方提出,要着力把两地协作打造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的典范。
产业之兴
从“输血”到“造血”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协作的关键。宝山区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结合曲靖的资源禀赋,在产业合作上持续发力,推动曲靖产业升级。
在宣威市,沪滇协作项目霖森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该产业园以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和就业优先为核心,实现了从“石头坡”到“现代田园综合体”的蜕变。宝山区投入援滇资金建设了现代农业基础及配套设施和园区果蔬分拣车间等项目。如今,这里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生产,再到农旅融合发展的园区布局。当地群众不仅在园区获得了加工、销售等工作岗位,还依托园区发展起餐饮、民宿等产业。
富源县的大河乌猪食品加工项目同样是产业协作的典型。通过与上海企业的合作,先后投入沪滇资金750万元,采取“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运作模式,解决当地100余人务工,户均增收3万元。受益户200余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以上。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全县大河乌猪产品精深加工水平,逐步形成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在工业领域,两地也积极探索合作路径。曲靖经开区与宝山高新区签订合作共建产业园框架协议,为产业转移和协同发展搭建了平台。2024年,宝山区引导23户企业落地曲靖,这些企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曲靖的工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曲靖也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动自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文旅之融
从“单向输入”到“双向赋能”
3月28日至31日,曲靖市以“珠江源头·旅居曲靖”为主题,在上海宝山区举办“共赴花约”文体旅商推介活动,通过城市形象推介、非遗展演、农特产品展销等形式,向长三角地区递出“世界最大的自然天成花园”生态名片,深化沪滇协作新内涵。活动还向上海市民展示了曲靖的花之美、山水之美、城乡之美、人文之美……
为深化文旅消费联动,宝山区还与曲靖市联合发布了“樱花护照”,整合两地旅游景区、星级酒店、餐饮企业、商业综合体、特色农产品、文创产品嵌入《上海赏樱护照》,线上线下平台同步宣传推广,进一步推动两地资源共享。
文化交融催生新业态新产品。曲靖的文旅元素在上海的展示,促进了不同地域文旅的交流与碰撞。同时,曲靖借鉴上海在文旅产业运营、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为本地文旅产业的升级提供思路。今后,双方计划共同开发跨区域的文旅精品线路,将上海的都市风情与曲靖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串联起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产品。在产业融合方面,还将探索文旅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协同发展,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真正实现文旅从“单向输入”到“双向赋能”的华丽转身,为两地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深化协作
汇聚高质量发展合力
富源县营上镇那当村村民杨来坤,通过沪滇劳务协作机制,到上海一家公司就业。经过努力,他从一名“散工”逐渐成长为产业技术工人,收入随着技能的提升和经验的积累也在逐年提高,家庭经济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像杨来坤这样通过沪滇协作机制过上好日子的还有很多。
宝山区与曲靖市构建了“政府推动、部门牵线、市场运作、双向培养”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2024年通过订单式技能培训、点对点招聘活动、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累计帮助曲靖脱贫地区2.26万人实现就业。
去年,曲靖选派15名干部、50名专业技术人才赴宝山区挂职学习,选派了5名干部到上海临港新区跟班学习。宝山区协调5家医院、6所学校分别结对帮扶曲靖市的5个脱贫县(市)5家医院、6所学校,通过派驻专家团队、打造特色教研室等方式开展“组团式”帮扶,为结对帮扶县(市)打造出“带不走”的人才队伍,补齐了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短板。
今后,双方将继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开展合作,推动双方交流更加密切、协作更加深入、成果更加丰硕,共同谱写新时代东西部协作的精彩篇章,让协作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云报全媒体记者 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