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记者从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获悉,陕西已基本建立了一套全域覆盖、跨部门协同、多要素综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省共划定了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类单元共1576个,涵盖大气、水、生态、土壤等环境要素,把管控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控制单元,实现“一单元一清单”,直接服务于生态环境管理。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影响评价处处长冀武介绍,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发布实施以来,各地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抓手,聚焦优化空间布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助推传统产业转型、提升环境管理效能等应用方向,强化源头预防,服务重大规划和项目决策,有力助推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产业园区为重点突破,优化营商环境。形成全省产业园区分区重点管控一张图,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园区产城融合、产业聚集、园区开发等方面优布局、调结构的能力,引导重点产业合理布局,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自2020年以来,省环境厅对19个项目出具不予批准的决定。组织开展“标准地”(“标准地”指在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具备供地条件的区域,在先行完成区域评价、先行设定控制性指标、实现项目开工建设所必需的通水通电通路及土地平整等基本条件后,面向工业项目供应的国有建设用地。)区域环评,形成“标准地”生态环境准入清单,针对准入清单中鼓励类的建设项目实行环评告知承诺制。
发挥规划环评优布局作用,强化源头预防。充分衔接水利部门开展的河湖岸线保护和利用规划,划定陕西省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湖泊岸线资源管控分区,以优化开发利用为导向,结合岸线用途、存在环境问题等实际情况,制定分区管控要求,严格落实环境准入要求。同时,在秦岭水资源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环评审查中,将规划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符合性作为审查重点,提出工程选址避让环境敏感区、优化秦岭区域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总体布局等建议,有力地支持了规划编制。
强化信息平台开发建设,支撑成果共享共用。2022年11月,完成陕西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应用信息平台建设,并正式上线运行,免费向公众开放使用。截至目前,线上应用系统平台点击量达35.9万余次,为各类规划、建设项目分别提供2300余次和17900余次对照分析服务。例如,通过应用系统对照分析,为陕北至关中第三通道输变电工程、西安西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重点项目提出项目选址选线等优化建议,有效避免了项目前期政府决策和企业投资风险,确保下一步项目报批和建设进程。
规范分区管控比对要求,支撑环评文件编制。2022年7月,印发《陕西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技术指南:环境影响评价(试行)》,明确所有报送的规划和项目环评文件均应包括“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内容,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应用。
提升“减污降碳”效能,推动煤基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将“减污降碳”试点成果纳入榆林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识别了榆林市减污降碳重点单元和重点行业,并在准入清单中强化了减污降碳要求,因地制宜严把“两高”(即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环境准入,支撑煤基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候思宇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