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浪潮汹涌来袭的当下,全民阅读与文学创作正面临深刻变革。今年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本报邀请作家关仁山深入剖析AI给阅读和作家创作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AI促使阅读方式发生蜕变,场景化阅读体验突破、认知效率跃升等重塑着阅读生态;另一方面,作家需要重新审视自身责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注入情感深度,以创作出更多不同的作品。作者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强调了阅读与生活积累对作家的重要性,并对AI时代成长的青年人阅读提出了建议。让我们在AI时代的浪潮中,探寻全民阅读与文学创作的新方向,以阅读为舟楫,驶向精神丰饶之境。
——编者
AI时代来了,特别是DeepSeek的横空出世,必然会改变人们的生活。人工智能也会给阅读带来蜕变。这是新时代独有的阅读景象,人工智能技术深刻影响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文学创作和阅读方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阅读介质的数字化迁移,更引发了对人类认知模式、知识获取方式以及精神生活质量的深层思考,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文学创作与全民阅读的生态。

4月19日,孩子们在石家庄书城阅读图书。河北日报记者 肖煜摄
一
AI不仅对阅读有了新挑战,对作家创作也有了新的要求。人工智能能否替代作家,前一阵文学圈一直在讨论。我感觉作家要勇敢对自己提出要求。第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获得独特的生命体验。第二,强调责任感是为人民,要面对真实的人生。比如柳青《创业史》对那个时代的农民有独特感悟,他对农民生活的体验,激发了这种感悟,将生活上升为成熟的艺术想象。
文字因为有了情感才有温度,情感因为阅读才被唤醒。
所以说考察我们人的个体与时代关系,责任感绝不能仅仅从姿态言论去谈,而应从文学作品本身内涵与意义入手去考察,从琐碎的生活细节去体察。作家的责任感可分为:一是对时代的现实观照;二是对弱者的同情与爱护;三是对生命之关怀;四是对自由和爱的执着;五是对艺术创新的执着追求。但是责任感与时代史诗创作,绝不能成为作家放弃艺术美的理由。
读者阅读文艺作品,是在审美中获得精神体悟。
鲁迅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现实主义文学,强调作家介入社会时代之能力,体现在选取题材范围,也体现在思想力量与现实关怀。有专家称,过分看重艺术感运用,以及娱乐化、商业化对欲望人性的渲染,对史诗性创作作家主体责任形成巨大挑战和消解。
我经常思考,人工智能时代提倡全民阅读,让读者和青年人得到什么?
作家怎样写出与AI不一样的作品?如何注入生命意识和情感深度?比如,如今实现了场景化阅读体验的突破。增强现实(AR)技术将《清明上河图》转化为可交互的历史空间,虚拟现实(VR)系统重现《太空探宝》的太空奇观。神经接口技术的实验性应用,已实现每分钟千字的视觉信息直传,这种认知效率的跃升正在改写传统阅读的时空边界。还有,智能解析系统的认知增强,架构支撑的文本分析工具,能在数秒内解构事物的论证逻辑。知识图谱技术将《资治通鉴》中的人物关系转化为动态网络。清华大学开发的“九歌”诗歌创作系统,已实现古典诗词的意境分析与跨时空对话。人机协同的阅读新范式,双向增强了认知系统。通过实时脑机交互,在青年一代遭遇理解障碍时自动调取关联文献,同时记录思维路径形成个人知识图谱。这种双向增强机制使单次阅读的信息转化率提升2—3倍。
我们要注意的是,信息时代科技发达,人们生活更便捷了,但是心灵没有更丰富。这就需要阅读来提升青年一代的素养,滋养他们的灵魂。
二
在AI时代,阅读的本质不应被技术工具消解。
我们需要在神经可塑性与数字原住民认知特征之间寻找平衡点,既要善用智能技术突破生物脑的认知局限,更要守护人类独有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未来的全民阅读,应当是人机智能的共融体,是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交响。这需要技术开发者保持人文敬畏,与作家和读者共同塑造技术增强而非技术支配的新型阅读文明。
去年冬天,我参加了故宫举办的全民阅读活动,探讨传统文化与阅读。我在座谈里谈到了作家如何引导青年读者进行深度阅读。
全民阅读是国家倡导的重要文化工程,我多次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我带着小说《白洋淀上》到多地参与读书分享会,呼吁“用文学力量推动全民阅读”。我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提到:“全民阅读是提升民族文化素养的基石,作家应主动承担引导责任。”
就阅读来讲,作家只有创作出好作品,读者才能读到好书。有一种说法,读者是作家的上帝。可见,作家离开了读者就等于鱼离开了水。我们的文学必须与时代、人民走到一起,才会有生命力。除报告文学外,文坛与读者在呼唤小说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拥抱现实,讴歌人民。
作家首先要想到,读者才会从作品中阅读到、感悟到。怎样认知和概括当今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怎样把握直面现实、直面灵魂,把握揭露批判与讴歌的尺度?如何将时代话题转化为艺术话题?如何在时代史诗创作中实现艺术创新?如何在新时代新史诗创作中完成主体建构?
在解释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必须理解文学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史诗性作品对时代的影响以及贡献在中国文学中毋庸置疑。文学与历史同步,文学与时代同步,真实地阐释和表现时代一直是中国作家的追求。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作家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投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征途。他们放眼世界,胸怀天下,以文学为武器,高扬民主科学,在反封建反迷信、唤醒国民、启蒙大众等方面创造了宝贵精神财富和史诗性经典作品。我们强调作家良知与责任的时候,两者不能偏废,作家应该有担当,应该有激浊扬清的勇气,要直面现实,关注转型期农民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命运。对于作家来说,存在的勇气就是写作的勇气,而写作的勇气来自内心的强大,而内心强大一定程度上来自我们的阅读。

4月24日,石家庄市图书馆(新馆),读者与AI数字馆员互动。 石家庄市图书馆供图
三
作家要有阅读与生活的双重积累,阅读是向内探索,生活是向外扎根,二者缺一不可。
其一,阅读是作家的必修课,作家必须通过广泛阅读汲取养分。我尤其推崇经典文学的阅读,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经典作品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读《红楼梦》《静静的顿河》《创业史》这样的作品,能让人触摸到人性的深度和时代的脉搏。”我建议,年轻作家或读者,制定系统的阅读计划,既读中外名著,也关注当下优秀作品,尤其要“读透几本与自己创作方向契合的书”,阅读那些能感动自己让精神升华的好书。
其二,作家需通过阅读提升思想境界,同时深入生活获取鲜活素材。例如,我为创作《麦河》,长期走访河北农村,记录农民的真实故事,并结合对乡土文学的研究形成创作框架。同时,我阅读了大量文艺作品,找到艺术表达的突破口。
另外,我建议读者读好书要精读。去年秋天,我前往中国传媒大学讲课,再一次重新阅读了《静静的顿河》。多年的相隔,重读经典,感觉《静静的顿河》依然有一种令我难以读懂的神秘东西。我进入了一种沉浸式的精读,边读边做笔记,思考作家站在他那个时代,把握了怎样的高度,怎样概括了时代,感觉永远有读不懂的谜一样的人性内涵和文化内涵。于是,我找了一些文学史之类的参考书,但都无法找到一种令我感到满意的解释,而且这些文学史都以千篇一律的口吻,说着一些雷同的评价,但那种分析与小说给人的直接的感觉,完全是两样的东西。在《静静的顿河》第一部中,我们看到的哥萨克乡村总体来说是平静的、安宁的,农民们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小说写到为爱情私奔的葛利高里与婀克西妮亚……这些人物和故事,需要我们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我们阅读经典,仿佛与大师对话,和思想、哲学对话。
我多年一直执着地创作农村题材小说,也常常思考,AI时代农村题材小说怎样赢得今天的青年读者?作家要热切而深情地投入广阔农村的怀抱,像鸟儿飞入丛林,如骏马驰骋草原。农村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和故事,被我收藏,经过巧妙的构思与编织,变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我要书写的既是我们河北燕赵大地,更是中国农村的生动表达。我在长篇小说《日头》里追问:农民贫困的根源在哪里?农民怎样才能活得更好?在创作了一些农村变革的中短篇小说后,我沉下心来,笔触开始探索变革中的当代农村和当代农民的命运。在《日头》中,我追求鲜明的现场感,大胆追问农村的根本问题,对于农村田园荒芜、生态失衡、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现象的描写,不是简单的谴责,而是深度反思,追索这种现象的历史根源。刚刚我创作了关于滹沱河的小说,现代农业、土地流转、城镇化等当下现实的描写对作家来说一直是一个挑战,这既是对作家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的考验,又面临着如何把现实文学化的问题。这里有一个突出的难题要克服,作家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才能写出真实可感的人性温度,让青年读者相信并产生共鸣?
四
作家应该有担当,应该有激浊扬清的勇气,要直面现实,关注转型期农民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命运。就是要“书写农民在大时代中命运的起落和心灵蜕变”。小说《天高地厚》生活气息浓厚,写得比较瓷实,缺少一些飞翔的东西;《麦河》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有了一些变化,以一只鹰的两次蜕变为隐喻,形而上的思考多了;《日头》更注重虚实结合,魔幻的东西更多,虚幻和哲理意味更足。我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够遵从内心,遵从艺术,勇于探索。
如何消除阅读障碍读懂每个作家作品?除了考虑时代影响,还要考虑地域。作家与地域有着复杂的关联性。有些作家出生于某个地方,他的家人和亲戚,甚至包括整个家族长期与某块土地朝夕相处,于是这个作家就与这个地方产生特殊的情感,他笔下的人物必定与这块土地相连。比如莫言,他小说中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笔下的商州,金宇澄描述的上海等,可以说,地域性经验是作家丰富的写作源泉,让作家有了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精神原乡。
文学来源于生活,越是数字化、信息化的今天,本土地域生活经验就越显得重要。但这并不是说,作家可以不具备世界眼光。我非常赞同这样一个观点:“中国作家不但要有深切的本土经验,也要具备宏大的世界眼光。”
就AI时代成长的青年人,我再补充一点阅读上的建议。当下生活压力大,人们有时会迷惘,阅读让青年人增长智慧和力量,阅读是情感的点火器,点燃生命激情的火焰。你们有没有过这种感觉,翻开一篇文章,一下子就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击中了,心底那些沉睡好久的情感瞬间就被点燃了。人生真正的强大,是历经苦难仍怀希望,被背叛后仍敢去爱,目睹丑恶后仍愿行善。生活有两大误区:一是生活给人看,二是看别人生活。其实只要自己觉得幸福就行,用不着向别人证明什么。
阅读能够改变青年人思维方式,让他们自觉地探索生命的真谛,收获生活的真知灼见,勇敢地闯入暴风雨,成为更强大的人。(关仁山)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