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将导师挂名为第一作者”:论文署名不是请客吃饭丨九派时评

时间:2025-04-29 16:02:00

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近日,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杂志《天府新论》发布投稿提示,“我们不歧视作者身份,倡导文责自负,不建议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将导师挂名为第一作者。如导师对于论文有实质性贡献,可署名为第二作者”。这一建议引发关注。

现实中,论文将导师挂名为第一作者是颇为常见的现象。“不挂名”建议,是对这一看似天经地义的现象说“不”。尽管一本刊物的立场很难“撼动”坊间存在已久的“惯例”,但是作为一种倡导独立、公平精神的观点,还是在学术界刮起了一股清风,也向全社会展示了一本刊物的风骨。这样的勇气令人钦佩。

根据官网介绍,《天府新论》发表国内外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文化等社会科学研究论文、书刊评论、观点综述,是了解国内外社会科学学术界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证、新成果和新趋势的重要窗口。对于这样一个颇受学术界青睐的“窗口”来说,在细节之处保持一份清流风气,无疑既利己,也利人。毕竟,“署名乱象”带来的是不佳的社会观感,对杂志、对文章都可能形成负面的影响。

将导师挂名为第一作者,原因是多样的。一来,这是一种尊师“传统”。学生在署名问题上展示礼节,是不少人的“下意识”;二来,这是一种名誉上的“讨好”,做学生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取悦导师;三来,这种做法对学生也有好处,由于导师在业界往往享有一定的声誉,有些导师更是学界大咖,把他们的名字“带上去”,就能大大提高发表和引发学界关注的几率。

甚至,过往有些学校明确规定过: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做课题是由导师承接、导师指导,原则上导师应是论文第一作者。博士生发表文章,导师必须为第一作者。

客观而论,将导师挂名为第一作者,可以促使导师加强把关,防止低质文章、抄袭行为的发生。而一些导师的确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署名,也符合事实。但令有识之士警惕的是,不问缘由、不问贡献度、不问社会观感,随意署名,而导师面对本不该得到的“第一作者”却安然笑纳甚至强行要求“安排上”,凡此种种,败坏了学术风气。显然,后一种情况几乎等同于不当得名甚至窃取学术成果,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初衷,令人忧心忡忡。

2018年,一硕士因论文被署第二作者愤而状告导师,他认为导师利用自己实验得出的数据撰写成稿,成为论文第一作者,侵犯了自己的署名权。虽然结果是败诉,但这一案例还是提醒我们,在涉及文章署名利益的问题上,客观、公正是必然要求。

当然,总有人觉得,署名问题再小不过了,没必要“计较”。学生“谦让”一下、示好一下,是“懂事”的表现。

然而,众所周知,根据著作权法规定,多位作者共同完成的作品联合署名时,署名顺序按对该文的贡献大小排列。第一作者是主要贡献者和直接创作者,同时又是作品的直接责任者。可见,署名并不是“请客吃饭”,更不是“吹吹捧捧”,而是一件相当严肃、相当讲究原则的事,绝不能沦为闹剧和笑料。

无论何时,文章署名都关乎道义和法律,为了一个署名而肆意奉承、贪占不已,不仅有失读书人的体面,也可能涉及更严重问题。对于《天府新论》的相关建议,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当郑重对待,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并自我负责,而导师们也不妨在相关问题上自我检视,爱惜羽毛,保持良好“吃相”。同时,公众也希望有更多业界刊物跟进《天府新论》,在署名问题上拿出鲜明姿态。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