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如何正确理解市场与企业家精神

时间:2025-04-30 16:49:00

中新经纬4月30日电 题:如何正确理解市场与企业家精神

作者 张维迎 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联合创始教授、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市场最重要的功能是“无中生有”

传统经济学通常将市场视为资源配置的机制,即将给定的资源配置分配于不同的经济用途。这一认知根植于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中,然而,这一认知是不全面的,甚至是误导的。

市场无疑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其更深层次的功能更为重要:其一,市场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市场中并非所有事物都一目了然,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依赖于对资源的识别与发现,更不用说那些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了。其二,市场更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能够催生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包括:新资源、新产品、新技术。这挑战了我们关于“无中生有”不可能性的常规假设。但回顾人类过去两三百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中国近几十年的显著变化,我们不难发现,真正的飞跃并非仅仅源自资源配置的优化,更重要的是新资源、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喷发式涌现。说得更直白一点,市场就是“无中生有”!

市场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创造新的资源和新的产品,而不只是配置给定的资源。从这一点上看,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没有办法替代的。市场“无中生有”的创造力来自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群体,特别是企业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前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技术,尽管强大,在记忆、识别和解答问题方面可能超越人类,却仍无法替代想象力。这些技术主要基于过去的数据进行统计与预测,而人类的想象力则能超越现有框架和知识,是用心智构想出全新的未来。

想象力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正是这种能力,让企业家能够洞察未来,引领变革,创造价值。因此,要真正理解企业家精神,我们需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认识到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变数与可能性的舞台。

真正理解企业家,必须超越传统经济学

之所以提出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的问题,是因为我们过去的认知存在偏差或缺失。在传统经济学体系中,企业家这一角色并不存在。我致力于企业家研究已整整四十年,曾尝试将企业家精神纳入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中。然而这一努力最终证明是徒劳的,因为任何强行纳入的尝试都会扭曲对企业家精神本质的理解。比如,尽管我们可以描述性地列举企业家的诸多特征,如冒险精神、创新能力、坚定意志等,但真正的理解却远非如此简单。大多数经济学家,包括那些口头上谈论企业家的学者,实际上并未真正深入理解其内涵,因为主流经济学的假设与企业家精神不相容。

以“地心说”为例,自亚里士多德时代起,这一假说历经两千年之久,被视为权威。“地心说”之所以能被接受,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的直观感受: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仿佛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然而,天文观测揭示了异常现象,如火星绕地球转动的方向并非始终如一,时而顺时针转,时而逆时针转。但这种异常并没有让天文学家怀疑地心说的正确性。为了解释这些异常,托勒密引入了“本轮”的概念,即火星并非直接绕地球公转,而是绕一个较小的轨道(本轮)转动,该本轮再绕地球公转。这种复杂的运动模式虽然能够解释观测到的异常,但也只是对传统理论在面对现实挑战时的修补与妥协,经济学家在面对理论无法完全解释现实时,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即通过不断修补既有的理论来适应新的情况。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挑战了传统的宇宙观念时,他实际上是在呼吁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世界。这一转变同样适用于经济学领域。

企业家面临的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答案

按照传统的理性人决策模型,企业家的决策是无法理解的。

通常,人们认为科学决策依赖于数据和计算,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正如考试题有标准答案一样。但在企业家的决策过程中,想象力和判断力占据了核心地位,每个人的答案都独一无二,且往往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

与科学决策中多数人可能正确的情况不同,在企业家决策中,多数人可能反而是错的,这正是其独特性和复杂性的体现。在企业家的故事中,一个常见情况是,他们所做的重大决策在初期往往被视为不靠谱,遭遇多数人的反对。然而,正是这些看似不靠谱的决策,却彰显了企业家的独特价值。企业家之所以成为企业家,正是在于他们能够做出那些多数人认为不可能正确却最终取得成功的决策。

而且,企业家的决策远非简单地调整和优化既有条件下的方案。他们不满足于在给定技术、消费者偏好、生产要素和价格等条件下的最优解,而是致力于改变这些条件本身。

企业家也并非简单地满足消费者现有的需求,而是通过创新去创造新的需求。正如亨利·福特所言,如果直接询问消费者需要什么,他们可能只会要求更快的马车,而不是需要汽车。汽车并非源自消费者的直接需求,而是由卡尔·本茨等企业家通过想象和创造推向市场的,而消费者最初对其持抵触态度。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家的动力和目标远不止于赚钱。尽管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政策推导常将赚钱视为企业家的唯一目的,但这种观点实际上低估了企业家的复杂性和多元动机。约瑟夫·熊彼特早已指出,企业家的追求在于建立商业帝国,实现个人价值。企业家之间的较劲,不仅体现在对成功的渴望上,更在于对自我超越的追求。金钱对他们而言,更多是衡量成功的标尺和实现人生目标的手段,而非唯一目标或最终目标。同时,企业家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享受着创造的乐趣和兴奋感,他们厌恶重复,渴望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可能性。

在观察企业家群体时,可以看到一个显著现象:当他们积累了一定财富后,往往难以止步,这并非出于挥霍的喜好,而是源于对自我价值的不断追求与证明。诚然,现实生活中人的动机复杂多样,企业家亦需通过盈利来维持运营,但超过一定收入水平后,赚钱上升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贡献的手段。维尔纳·西门子在传记中写道:“我肯定也追求过利润和财富,但主要不是为了享受它们,而是为了获得资金实施别的计划和活动,为了通过成功让人们认可我的行为的正确性和我的工作的有用性。”

市场的优势在于其内在的纠错机制

基于上述视角,有必要超越传统经济学的局限,重新审视企业家及市场经济的本质。

市场经济并非仅仅是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它更是激发人类想象力、创造力、冒险精神和雄心壮志的舞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特质本身既可能驱动正面变革,也可能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市场的优势在于其内在的纠错机制,能够有效约束和引导这些特质向积极方向发展。当企业家的行为偏离正轨时,市场会通过反馈机制加以纠正,淘汰那些不受欢迎的参与者。

以埃隆·马斯克为例,他的创新思维和强大创造力若用于政治领域,可能会引发不可预测的风险与灾难,因为政治决策的消极后果通常是别人承担的,而非决策者本人承担。政治家一般也不会认错,即便他们意识到自己错了。但作为企业家,马斯克的创造力得以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尽管其项目如火星殖民计划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但市场的反馈机制将确保任何潜在的不良后果被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即便失败,如火箭发射中的意外爆炸,其影响也将局限于具体项目之内,而不会像政治决策失误那样波及广泛的社会层面。

因此,理解市场经济,应着眼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同时避免其潜在的破坏性,这是人类在过去几百年取得巨大进步的关键所在。

如何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中国面临的诸多政策挑战,并非单纯的技术性问题,而是如何有效激发企业家精神的问题。

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两大要素:一是制度保障,特别是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这是企业家精神得以生根发芽的基石;二是文化环境,社会应倡导尊重财富、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避免社会中的仇富心理和嫉妒情绪阻碍企业家精神的发挥。

类似的问题也存在于欧洲和英国,尽管这些地区在市场化道路上起步较早,但文化观念和制度环境上的限制仍对其企业家精神的释放构成了挑战。

相比之下,中国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为企业家精神的发挥提供了宝贵的机遇。随着市场化与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企业家精神在中国逐渐展现出其强大的推动力,成为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探讨当前社会经济议题时,人们往往容易忽视一个基本事实:即我们能有现在这样的生活水平和财富,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理念和体制转变的结果。若我们遗忘了这一点,便可能制定出反市场的政策,导致企业家信心受挫,进而使任何经济刺激措施都显得苍白无力。

之所以强调企业家的重要性,是因为他们不仅关乎个体命运,更深刻影响着经济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轨迹。然而,过去我们在理解和支持企业家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却往往不足,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产生了误导。

主流经济学的技术性分析在特定领域内确实具有重要意义,但在面对涉及深刻社会制度变革的问题时,其局限性便显露无遗。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将传统经济学理论比作遗传学分析,它擅长于解析既有的、稳定的结构,但对于推动社会进步至关重要的“变异”力量——即“企业家精神”——却显得力不从心。正如生物进化中的“变异”是推动物种进化的关键,企业家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变异力量,他们不断挑战现状,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没有企业家,社会或许仍能维持基本运转,但无疑将陷入停滞,不断重复着既有的模式。正是有了企业家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不断突破、持续前行的动力。

人类过去三百年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并为其提供更加宽松、包容的制度和文化环境。(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