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张义明的“山河答卷”

时间:2025-05-03 11:54:00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咸文静 殷之皓

5月1日,清晨6时30分。当高原的阳光爬上隆务峡的山脊,中交一航局川青铁路10标段项目经理张义明的身影准时出现在食堂窗口。三两口扒完早餐,出门左转上楼走进办公室,属于这位“85后”项目经理的工作日,在岩层苏醒前拉开了序幕。

上午8时,处理完案头的文件,张义明按照惯例前往施工现场。先是走进隆务隧道1号横洞正洞大里程查看施工进度,随后去钢构件加工厂查看钢拱架生产情况,忙完工作已是正午时分。手机弹出消息,远在西安的儿子发来短信:爸爸,节日快乐!我跟妈妈想你啦!这个在施工现场雷厉风行的汉子,眼底荡起一丝涟漪。

张义明的筑路人生,始于14年前的那个夏天。

2011年7月,这个来自甘肃天水的年轻人从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北上大连加入中交一航局,次年便随着兰新铁路的建设大军挺进青海。背着测量仪跟在师傅身后,靴底沾满湟水河畔的泥沙,笔记本上画满岩层符号,谁也没想到,这个看起来文文弱弱的“技术小白”,会在海拔2200米的土地上扎根成一棵耐旱的沙棘——13年时光,让他从握笔绘图的技术员,蜕变成把控全局的项目掌舵人。

2022年10月,川青铁路的开工令传来。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兰(西)广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串联“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钢铁动脉,像一支巨笔在青藏高原画出新的经纬线。这条铁路建成后,不仅加强了兰西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间的交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互通互联,更能够方便沿线群众出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当公司将标段总投资26亿元、隧道占比96.3%的10标段交到张义明手中时,摆在他面前的不只是图纸上的19.558公里正线,更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地质考卷”:上部泥岩如软糖般黏腻,下部砂岩夹砾岩暗藏涌水险情,生态红线更像精密的手术线,容不得分毫偏差。

能不能胜任?

晚上躺在宿舍,各种困难在脑子里走马灯一样闪过,仿佛每一条背后都刻着两个字:不行。但了解张义明的人都知道,这个一身书卷气的年轻人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大项目没干过,小项目还没干过吗?能不能行,干几个月试试。”

就这样,2022年10月,作为公司最年轻的项目经理,张义明走马上任,第一仗便是拌合站选址。这个被称为“工程心脏”的枢纽,需要在成本、效率与生态保护间找到黄金平衡点。张义明带着图纸五入隆务峡,在峡谷里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最终选定的位置,不仅避开了可能受到气候条件影响的山脚区域,还比原方案缩短将近20%运输距离,被同事称为“用鞋底磨出来的最优解”。

真正的硬仗在隧道深处。

“隧道是我们施工的重头戏,复杂的地质条件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当顺隧道Ⅵ级围岩广泛分布,不仅考验工期管控,也对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张义明口中的Ⅵ级围岩区域,地质构成极为复杂,上部为新近系泥岩,下部为三叠系砂岩夹砾岩,岩体十分脆弱。

“这就好比在一盘松散砂砾上覆盖着一层黏稠的软泥。要在这样的地质中挖隧道,难度可想而知。”

依据设计方案,穿越40米的Ⅵ级围岩区域就需要75天工期。张义明带着技术团队扎进掌子面,潮湿的岩粉沾满工装,安全帽的灯光在渗水的岩壁上画出流动的星河。他们创新提出“复地勘、明参数、严注浆、管超前、快支护、细监测”的施工工法,像给脆弱岩层定制“加固铠甲”:通过精准注浆让松散砂砾凝结成整体,30天便啃下硬骨头,比原计划提前45天。

“这种工法通过加强前期的地质监测,优化注浆配比和注浆量,能够快速进行支护封闭成环,不仅提升了加固效果和施工效率,还能显著降低施工成本。”第三工区技术负责人王奋奇说。

“战场”从不在单一维度。

积石山地震后的深夜,张义明带着机械队清理国道落石,装载机的灯光扫过坍塌的路基,2小时后,位于60号拌和站附近国道处的落石得以顺利清扫。

“尖扎县区域暴雨,气象台已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隆务峡1号隧道附近的G103国道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道路严重堵塞,请求支援!”

去年8月24日晚22时许,尖扎县突发暴雨,多地发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严重影响交通通行和周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接到尖扎县应急局、黄南公路段的求助电话后,张义明第一时间抽调力量前往救援,历经17小时,这条“生命线”被成功打通。

从兰新铁路到川青铁路,13年时光在高原风雪里凝成他眼底的坚毅。这个曾经的行业“小白”,如今带着“后浪”的闯劲,在平均海拔2500米的土地上,把“不可能”写成了“一定行”。

铁路的钢轨仍在向远方延伸,张义明的“山河答卷”尚未收官。但几年后,当列车呼啸着穿越群山,那些在深夜里亮着的台灯、在岩层中迸发的智慧、在暴雨中挺立的身影,都将成为答案——这是属于奋斗者的勋章,更是一代“后浪”献给高原山河的青春告白。

编辑:韩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