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空间如何建设?广东多项探索成为全国典型

时间:2025-05-18 09:13:00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8个方面主要任务,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在相关领域,广东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在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发布的第二批41个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中,广东有4个项目入选,覆盖其中4大类任务;在两批典型案例中,广东共有7个案例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存量建设空间改造提升的先行者,广东还将持续创新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多渠道筹集城市更新资金

多领域共助旧城旧街焕新

老旧小区、老旧街区、老旧厂区的整治、更新、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是意见重点部署的工作任务。汕头市中心城区由市属国有企业直接供水,服务居民42万户,由于市政供水压力不足、部分老旧小区缺乏集中加压设施等原因,部分居住在5层以上的用户需自行安装“小水泵”提升水压,增加居民经济负担,且存在水泵老化、噪音扰民等问题,以及电线私拉乱接等安全隐患。

2021年起,汕头市积极回应群众改善水压的诉求,开展中心城区市政供水系统提压改造、用户表后立管规范化整改等工作,通过改造部分市政供水干管和社区管网、配建社区泵房等方式,提升老旧小区供水压力,惠及中心城区居民29万户。

政府主导、业主自愿,惠民工程顺利实施,成为该改造项目的一大亮点,并最终与重庆、上海、杭州的城市更新项目一同列入第二批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城市基础设施改造类)。

建立健全适应城市更新的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机制,是意见提出的重要要求之一。对此,广东探索出资产运营、公共资源运营、社区公共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城市更新运营管理新模式,并形成长效可持续的机制。

此外,广东在实践中创新构建“居民出一点、产权单位筹一点、政府补一点、企业投一点”的多渠道城市更新资金筹集机制,试点实施多产权业主危旧房屋拆除重建,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

省住建厅还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等单位出台政策文件,搭建合作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国企平台、社会力量等多方主体积极参与城市更新改造,将意见提出的多种保障措施落到实处。

历史自然协同保护

延续文脉优化生态

近年来,广东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贯穿城市更新全过程,引导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协同推进,并通过加大活化利用与文旅融合,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延续城市文脉,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多维效益提升。

广州荔湾区在土地出让金中抽取5%作为历史文化保育资金,推动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下足微改造“绣花功夫”,既保留老西关韵味、又迎合年轻人喜好。

该项目还通过BOT模式引入社会企业参与投资、建设、运营等做法,使永庆坊一期以约10亿元投资带动经济产值约50亿元,改造后带动周边物业增值超1.2亿元,入选第二批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在全省各地,百年古村焕新蝶变的故事不断上演。深圳南头古城焕新后打造系列文化活动品牌,年客流量达1300万人次;珠海百年古村北山村蝶变“国际村”,村民租金收益最高增长5倍;江门赤坎古镇升级为网红打卡地后,2024年旅游收入22.54亿元。

在第二批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中,上榜案例广州海珠湿地通过对自然生态的高质量保护与发展,带动周边区域整体价值提升。自2019年起,海珠区统筹实施11平方公里湿地及23平方公里周边地区的更新改造,重点处理“生态与价值、保护与发展、局部与整体、管控与营建”四大关系,使海珠湿地生态功能进一步完善,鱼、虫、鸟生物多样性大大增加。

系统性保留自然人文资源背后,广东全方位、多层次的城市更新制度框架相应成型,省级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广东在城市体检、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领域出台省级政策文件,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地方性法规,并在全国率先完成地级以上市城市体检全覆盖。

南方日报记者 邵一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