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磁力”有多强,说到底要看营商环境有多优。
车间内红红火火赶订单忙生产,工地上热火朝天追进度赶工期,一批企业纷纷追加投资新上生产线……短短两年时间里,南城县有20余家企业增资扩产,启动二期甚至三期项目建设,累计追加投资超20亿元。
是什么让投资者来了不想走、投了还想投?一个个项目投下的“信任票”,让这里的“二期现象”蔚然成风。

南城县航拍图。

转出来的创新活力
走进江西锐特电气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全自动化生产线正高效运转,平均每56秒就有一台永磁同步电机下线。这家国内空压机电机领域的领军企业,自主研发的空压机专用永磁同步电机,相比传统机型节能30%以上,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
2024年,企业成功攻克高速透平风机的智能运维系统、AI大模型等关键技术难题,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研发高速透平离心真空泵等6款新产品,其中3项填补了国内空白。
“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新产品、新订单不断,有底气追加投资。”江西锐特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斌笑着说。今年,企业大步竞速“新赛道”,投资2.3亿元建设二期项目。
“我们二期项目将于9月投产,预计可新增年产15万台高端电机的产能,实现轴承、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90%以上国产化。”吴斌话里话外透露着十足的信心。
南城县以“新”为文眼,谋篇“打造新质生产力示范县”大文章。2024年以来,该县专注挖掘企业技术改造需求,以技改扩能提升企业“含新量”,加快建设智能工厂,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产业“智造”蝶变。
江西麻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本土农业企业,产品以大米和米粉为主。2024年,企业投入技改资金2000万元,新建全流程数字化管控的生产线,从稻谷筛选到成品包装实现全程数字化管理,较传统生产线节能30%以上,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3000万元。
“数字化转型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公司董事长熊炳生说,“企业加快‘数转智改’步伐,引入全自动大米加工主流程数字化生产线,看似增加了投入、提高了经营成本,但扩大了产能、提高了质量,实际上实现了降耗增效。”
企业燃起创新热情,背后离不开政策助力。南城县加大政策引导,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备案奖励制度,对正式投产并且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按研发投入10%—30%予以奖励。
同时,持续推进“科贷通”政策实施,让更多金融资本活水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2024年,全县发放“科贷通”贷款2.2亿元,同比增长1076.3%,放贷金额位居全市第一。
“真金白银”换来的是“遍地开花”。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创建省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81个,工业企业成功申报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自然科学基金等技改项目86项,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取得创新成果160余项,一批“揭榜挂帅”科技项目落地,进入科技突破和成果转化的“爆发期”。

俯瞰南城县电子产业园。

裂变出的产业链
12年前,江西联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落户南城时,主要生产消费电子产品的中低端线路板。如今,该公司已成为专业生产高精度、高可靠性线路板的省级“小灯塔”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线路板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医疗设备、工业控制等领域。
从一期试水到二期扩建,这家深耕高频电路制造领域20年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用增资扩产的实际行动,对南城的发展环境投下了信任票。
“落户南城10多年来,我们感觉这里创业舒心爽心,产业链也越来越完善。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南城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不断延伸。”江西联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章征利说。
在联益科技等“链主型”企业的带动下,一条“电子材料—元器件—模组—终端”的产业链条清晰可见。上游有鼎华芯泰的高端覆铜板、锐凯科技的半导体封装材料;中游聚集了联益科技、杰创半导体等核心企业;下游延伸出零碳未来的储能系统、恒必达的元宇宙终端。
2024年,南城县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67家,同比增长55.81%,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4家,位列全市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62家,同比增长33.88%,净增41家,列全市第一。
“南城县曾经是江西省空压机制造中心,生产的空压机行销全国各地。这里有技术成熟的产业工人、有经验丰富的销售团队、有良好的配套条件。我们落户南城,还多次扩大产能,看中的就是这里的软硬件配套完整度。”江西徕络森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工程师黄刚说出了心里话。
企业自主研发的高铁制动专用螺杆空压机,攻克了材料、工艺、模拟仿真计算等技术难题,保证了产品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该产品成功应用于高铁、地铁、轻轨等机车项目,凭借低温和高温的极端环境适应力,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蔚然成风的“二期现象”,推动南城机械制造领域不断延链强链,日渐形成一条上下配套、集约互补的产业链条。
截至目前,该县机械制造产业园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68家,“链主”企业江西徕络森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以其独特的“1+N”产业协同模式,带动本地12家配套企业实现技术升级,关键部件本地化率达90%,年采购量突破1500吨。

在江西麻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米粉加工生产线,工人查看米粉匀净度。

堆聚出的人才“磁力场”
企业持续追加投资,不仅仅是对一个地方的信任,更是对这个地方营商环境最好的褒奖。
南城懿尚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的精密机械加工企业,用工需求大,却常常为专业技术工人短缺苦恼。了解企业难处后,该县迅速组建工作专班,通过开展线上线下专场招聘活动,成功为企业招录数十名技术工人。
周到的服务,令企业主直竖大拇指。企业果断追加投资,启动二期项目的扩产新建计划,目前正朝着年产500万件数控零部件的目标冲刺。
从一期落户到二期增资,看得见的营商环境正在暗暗托举。2024年,该县落地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惠企政策事项208项,累计兑现资金6.68亿元,减税降费及退税金额2872.7万元,精准为企业招工4000余人;还通过开辟项目建设“绿色通道”,靶向破解企业用地审批、融资渠道等要素制约。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人才磁力”有多强,说到底要看营商环境有多优。
走进江西杰创半导体有限公司实验室,来自吉林大学的薄报学博士正与几名研发专家一起,探讨高速光通讯用激光器芯片升级的技术难题。2024年8月,薄报学以“科技领军人才”的身份加入这家科创企业。
当地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的无微不至关怀,让初来乍到的他迅速融入工作环境。“南城这几年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很快,集聚了一批高精尖人才,我的所学在这里有用武之地。”入职半年多,薄报学庆幸自己“没来错”。
薄报学不是这场“人才下沉”的孤勇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杜茂波是“博士团企业行”的参与者之一。他主动请缨,到江西同善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担任技术顾问,帮助企业攻关“智慧中药房”项目。
“将企业的生产技术难题带回实验室,把专业学科建在产业链上,帮助企业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杜茂波带领技术团队,打造集智能调剂、煎药、膏方制作、药渣处理等为一体的全自动化生产线,建成江西省首个智慧中药房生产车间。
引进高端产业人才167人,与1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创新开展“博士团企业行”行动,选派38名博士入园驻企担任“科技副总”“技术顾问”,深度参与企业技术难题诊断、联合攻关与产品开发……
在南城,持续向好的营商环境带来的人才汇聚和产业集聚效应,正在成就这出提质向新的产业大写意。
来源|当代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