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下午,由北宅街道、青岛早报、良友书坊联合主办,北宅第30届樱桃节“樱你而来 悦读春天”活动的第三场读书雅集在北宅街道一方山野中举办。


花褪残红青杏小,看芳草渐行渐远还生,青山绿水间的诗意,是约会“樱桃、蓎菓与周梦蝶”的最佳背景。诗人桂鱼从20世纪中国现当代诗歌讲起,从“用典”、“韵律”和“自然”三个方面,引领读者们走进周梦蝶的诗歌世界。

诗人桂鱼
作为“蓝星诗社”的重要代表诗人,周梦蝶的诗风,贯彻了余光中的主张——以抒情为主,兼具现代气息与传统性,以及新古典主义倾向。事实上,这也是20世纪30年代新月派诗歌的典型特征。传统旧体诗的一大特征是“用典”,而周梦蝶对古典诗词意象的运用,可以说是顺手拈来,在他的诗中,随处可见屈原、汉乐府、李商隐、欧阳修、李清照等人的影子,但却又不是简单的引用,而是将熟悉的意象以现代诗的方式进行陌生化处理,给读者们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他写端午,甚至会直接以《九歌》的句式调动情感,或以旧体诗之“顶针格”推动诗意迭进,摹古而创新,为诗歌更增一份生动。

旧诗的音乐性,来自于固定格式的平仄和押韵,而新诗突破了这一桎梏,以更自由奔放的方式,寻求着自己的韵律。桂鱼以现场吟诵的方式,带领读者们感受周梦蝶诗歌中的音乐性。如《凤凰》一首,开篇即“甚矣甚矣甚矣衰矣衰矣衰矣”,用叠字的方式奠定诗歌的节奏,又如《垂钓者》,“多少个长梦短梦短短梦,都悠悠随长波短波短短波以俱逝”,波澜不惊中自有其抑扬顿挫。


“周梦蝶是台湾著名的‘诗僧’,他的气质与文字,都像是一个穿越时空而来的古人。这一份超脱与淡然,源于他笃定的内心。在他的诗歌中,绝少见到关于都市的描写,大部分是自然界的山水、风云、鸟兽、花果。很多诗人是眼里先有‘景’,再借由文字造‘境’,但周梦蝶恰恰相反,他是心中先有境,而后才在诗中造景。他心中的那片自然,是无中生有,这既是诗人的精神力量,又是他情感的落点。他用这样的方式,实现了人生的自洽。一念生绿,便可见处处芳草。”

本次活动的美学主持杨蕾带来了精心制作的“蓎菓”,樱花微甜,芭蕉清爽,淡红微绿,玲珑可赏。杨蕾表示,菓子是五感交织的艺术,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和听觉各方面的要素,缺一不可。


“做菓子的时候,经常也受到诗歌的影响和启发,比如今天的‘樱桃芭蕉’,就由那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而来。把诗意注入菓子中,制作的过程就变得非常愉悦,做出来之后分享给大家,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美学主持杨蕾
杨蕾长期研习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积淀和灵感,同样也转化进了她的菓子制作中。她将菓子绘成工笔图谱,并给在座的读者们进行了展示。“我们经常开玩笑说,诗歌是无用之用,艺术是无用之用,但它们其实就像WIFI连接一样,让我们的感官和情绪跟更多事物发生触碰,从中得到体验,得到愉悦,从而激发出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伴随着唇齿间的甜蜜余韵,读者们自由诵读周梦蝶《约会》中的诗歌,尽情抒发阅读感悟,恰似诗中所言“语言如红杏,一不小心即将为窗外长耳的松涛、乌鹊、凤尾草与象鼻虫所窃听”。而那些“欲言又止,止于当止”,则是心头的“一热一跳一热”,无声胜有声。

















“眼看着要走的,都远山远水的走了;眼看着要来的,都远山远水的来了。”这一场诵读会,以诗为舟,载着我们共溯文学长河。那些被轻声念出的字句,宛如颗颗樱桃,缀在每个人的记忆枝头。

来源:良友书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