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行为的判定通常涉及以下几个关键步骤和原则:
侵权行为的违法性
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和强制性规定,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但某些行为如执行职务、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虽然可能造成损害,但因不具有违法性,不构成侵权。
损害事实的存在
侵权行为必须造成了他人的财产或人身损害,包括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
因果关系
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必须存在客观联系,即损害是由行为人的行为直接导致的。
行为人的主观过错
行为人必须具有主观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
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将实施行为与专利权利要求相对照,如果符合权利要求的描述,则实施行为落入保护范围。
对于产品专利,将被控侵权的产品与相应产品权利要求对照;对于方法专利,则以各项行为动作与相应权利要求对照。
等同原则
当侵权物的技术特征与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必要技术特征在表面上看不相同,但实际上实现了相同的功能或技术效果时,视为等同,也落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禁止反悔原则
专利申请人或专利权人在专利申请或维持专利权有效过程中所放弃的内容,不能再纳入专利保护范围。
全面覆盖原则
被控侵权产品或方法必须含有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全部必要技术特征,如果逐一要素相同,则专利侵权成立。
抗辩事由
被控侵权人可能存在的抗辩事由包括非生产经营目的抗辩、现有技术/设计抗辩、权利用尽抗辩、先用权抗辩等。
通过以上步骤和原则,可以综合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需要专业的法律和技术知识来进行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