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李万晨曦
3月30日,《证券日报》记者从第二届中国具身智能大会(CEAI2025)上获悉,全国首个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中关村(海淀)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以下简称“海淀园区”)近期已授牌,多家明星具身智能企业签约入驻或确定入园意向,目前已初步形成具身智能产业集聚发展态势。
盘古智库(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余丰慧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淀园区凭借其自身较完整的生态体系,为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范例。海淀园区通过构建完整产业生态,能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通企业合作渠道,吸引优质项目落地,推动形成产业集群。这不仅为具身智能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劲活力,也为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创造新的增长契机。
多地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除海淀园区外,“优必选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园”于去年在江苏省无锡经开区开工;今年2月份,“中新具身智能产业园”在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奠基;浙江省“长三角(湖州)具身智能产业园”于3月14日举行合作签约暨揭牌仪式。
上海杉达学院数字商法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武于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具身智能产业园的建设能集聚上下游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促进产学研合作,吸引人才、资金等要素,还能推动具身智能技术从研发走向规模化应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为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调查与投资机会前景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已经达到8634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731亿元。
“随着政策的不断加强以及具身智能产业园的快速建设,具身智能正迅速向多模态融合迈进。展望未来,具身智能预计将对智能制造的品质提升、居家养老、智能安全监控等多个领域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表示。
具身智能产业链涵盖核心零部件、软件开发及产品应用等多个层面。上游聚焦芯片、传感器等关键组件,下游则为输出端,主打机器人、自动驾驶载具等产品。
3月份以来,多家产业链上市企业官宣了其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最新布局。3月13日,杭州雷迪克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雷迪克”)全资子公司浙江雷鸣机器人有限公司正式完成注册。雷迪克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积极探索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工业生产、物流配送等领域的应用,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增长点。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3月17日,宁波均普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均普机器人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人形机器人“贾维斯”,开展具身智能领域的横向课题合作。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均普机器人研究院也将参与清华电子院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建设。
在AI领域,万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3月27日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上表示,未来公司与英伟达将在自动驾驶汽车、具身智能所需要的“三台计算机”(训练、仿真与边缘)领域展开更广泛的合作,借助英伟达强大的AI软件与生态能力,共同赋能包括汽车在内的智能产业领域,用AI驱动智能行业的高速发展。
面对具身智能领域的热潮,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企业在布局具身智能领域时,需要特别关注技术研发方向的准确性,密切关注行业前沿动态,避免资源的分散。同时,企业还需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研,确保产品和服务能够真正满足市场需求。此外,企业应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战略部署,以应对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