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戴睿玲 谢亚军 湖南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
餐厨垃圾作为城市有机废弃物的重要组成,其资源化利用与动态调控能力直接关乎城市环境治理效能与循环经济发展质量。传统管理模式因收运低效、监管碎片化、资源化率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湖南工商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餐厨垃圾资源化管理及动态调控研究”课题组发现,近年来,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资源化管理体系逐渐成为破局关键,通过构建“收运―处置―监管”全链条闭环,推动餐厨垃圾从“环境负担”向“再生资源”转化。
技术赋能:动态调控的数字化基石
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例如,厌氧发酵技术虽然可以将餐厨垃圾转化为沼气和沼渣,但该技术对垃圾的预处理要求较高,且发酵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酸碱度等参数。目前,我国在餐厨垃圾预处理技术、发酵设备的稳定性以及资源化产品的质量控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限制了资源化利用的效率和规模。通过技术赋能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管理体系的动态调控,对提高餐厨资源化利用效率意义重大。
其一,全面升级智能收运调度系统。搭建物联网与大数据的智能调度平台,系统整合天气、交通、垃圾量等数据,动态优化收运路线,降低垃圾运载工具空驶率;建立智能化“预警”机制,实时监控收运车辆GPS定位与称重数据,确保日产日清,有效监管非法倾倒行为。其二,深度开发精细化预处理技术。创新升级固液分离技术,提高餐厨垃圾有机物回收率与金属、塑料等杂质截留率;系统开发餐厨垃圾智能化分类处理技术及资源再开发技术,提高能源循环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其三,系统提升能源化与高值化利用率。深化厌氧发酵、黑水虻养殖等技术研发力度,促进餐厨垃圾向沼气、生物柴油、昆虫蛋白饲料等高附加值产品转化;开发餐厨资源化产品的数字化销售平台,促进资源化产品的的市场流通与生活生产应用,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资源化率。
制度创新:动态调控的政策保障
餐厨垃圾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包括环保部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餐饮行业协会等。由于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够明确,协调机制不完善,导致在餐厨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出现管理漏洞。推动餐厨垃圾资源化管理稳健运行必须建立健全监管制度。
一是要不断完善餐厨垃圾管理法规体系,促进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具体化,坚持“谁产生、谁负责”原则;建立收运处置一体化特许经营模式,提高餐厨垃圾处理运营商的工作积极性;建立阶梯收费制度,引导商户源头减量;将餐厨垃圾管理纳入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联动与执法协同。
二是要系统搭建智慧监管网络体系。打造全过程智能化监管模式,在源头端建立商户台账分类记录系统,在运输端利用AI摄像头进行实时抓拍,在处置端通过电子联单实现全流程溯源;搭建餐厨垃圾的“全生命周期大数据平台”,全面整合餐厨垃圾容量、处理量和再生产品量的链条数据,以便及时查改并修补监管漏洞。
三是要建立有效的市场化激励机制。丰富宣传教育、社区活动等方式,动态引导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推行“积分制”,通过为市民有效参与垃圾分类对其进行物质或荣誉奖励,不断提高市民地参与积极性;鼓励政府、机关、企业优先采购餐厨垃圾再生品,促进餐厨资源再循环,破解市场梗阻。
模式打造:动态调控的实践探索
餐厨垃圾资源化管理的动态调控,本质是运用数字化、制度化的“智慧之链”,将餐厨垃圾实现从“环境难题”到“发展红利”的根本性转变,这不仅关乎城市治理现代化,更是践行“两山”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打造系统化的餐厨垃圾资源化动态调控模式,必须更加注重模式探索。
其一,要进一步加强智能化技术与餐厨垃圾资源化管理体系的融合创新。要全面探索职能技术在收运场景的应用,实现车辆调度、故障预警的毫秒级响应;拓展数字化思维在新型转化技术中的探索创新,挖掘高效益的循环资源模式;提高数智化硬件设备设施的配置程度,促进处理设施的运行稳定性与处理工艺过程参数的准确性;建立数智化数据分析模式,科学制定收集运输路线和时间表,优化运输成本和时间效率。
其二,要进一步深化管理政策与餐厨垃圾资源化管理体系的协同共建。尝试将餐厨垃圾管理纳入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考核体系,实施差异化阶梯收费政策,并通过税收优惠、绿色金融等工具培育产业生态;建立健全餐厨垃圾资源化管理监管体系,加强对处理设施、运输车辆和分类投放的监管;制定明确的监管标准和评估指标,定期对处理设施的运行效果、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估,通过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增强监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其三,要进一步端正公众对餐厨垃圾资源化实施过程的参与态度。开发“垃圾分类积分商城”等数字化工具,结合社区志愿者行动,全面提升公众参与度,构建全民共治格局;全面加强餐厨垃圾分类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分类意识;制定明确的分类标准和投放要求,引导居民和餐饮业者正确分类餐厨垃圾;设立专用收集容器和标识,方便公众分类投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