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影变迁

时间:2025-04-03 18:13:00

夜幕降临,苍穹愈发深邃,太原尖草坪区柴村一带,万家灯火如璀璨星辰。住宅楼透出的灯光,在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家的故事;商超店铺的霓虹招牌闪烁,五彩斑斓;路灯沿着道路蜿蜒伸展,与穿梭的车灯相互交织,形成一道道流动的光影,尽显城市的活力与祥和。

这是如今太原尖草坪区柴村一带的寻常景象。当人们在璀璨的灯火中,安享幸福生活时,年轻一代往往会认为这是生活本来的样子。然而,老一辈人目睹这番景象,心中难免泛起层层感慨。

最近,我读了今年新出版的《柴村志》,其中柴村的照明变迁史清晰可寻。在清朝以前,小小的麻油灯是村民们度过漫漫长夜的唯一陪伴。上世纪20年代,煤油灯传入我国。相较麻油灯,煤油灯发出的光亮更稳定、更明亮。

这样的照明方式,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经济条件十分艰苦,为了节省开支,一家人常常共用一盏煤油灯。做饭时,灯在厨房,一家人便围聚在厨房;饭后,灯又被挪到卧室。在昏黄的灯光下,父母缝补衣物,孩子完成作业,度过一个个平凡而又温馨的夜晚。这情形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除了煤油灯,那时还有一种带玻璃罩、能手提着移动的灯,用的燃料也是煤油。人们在骑马夜行时,将马灯挂在马身上,故名马灯。不过,这种灯比较金贵,只有富人才用得起。

1957年底,电力如一股清泉,涌入柴村,彻底改写了当地的照明历史,结束了祖祖辈辈依赖油灯照明的日子。

电灯那明亮稳定的光芒,照亮了村民们的生活,也点燃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新希望。此后,随着国家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器走进了柴村百姓的生活。1959年,柴村有了第一台碾米机、磨面机;后来,水泵、铡草机、脱粒机等被用于农业生产;1992年,村里的4条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几十年后这里早已今非昔比,村民住进了现代化的楼房里,过上了与时俱进的幸福生活。

从昏暗的油灯到璀璨的万家灯火,不仅是科技进步的标志,更是祖国发展的一个缩影。


并州新闻 刘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