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油年糕”成新晋网红!福州人:这波潮流我们早玩过了!

时间:2025-04-12 23:17:00

N海都全媒体记者 吴雪薇 文/图

实习生 王涵 张嘉鑫

金黄油亮、外酥里糯的"黄油年糕"近期席卷全国甜品市场,成为新晋网红。这款融合了糯米粉、黄油和牛奶的西式糕点,引发了"热量炸弹"与"美味无敌"的两极评价。殊不知,在福州人眼中,这种"糯叽叽"的美味早已是传承百年的家常味道。

“外酥里糯”成新流行

是闽人玩过的 “时尚”

谈起年糕,南方地区的大朋友小朋友都不会陌生。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在春节常坐拥“年年高升”的吉祥“C位”。“糯叽叽”是当下烘焙界最流行的口味,也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喜爱。不论南北东西,让国人成瘾的口感都离不开“糯”。

《中国国家地理》相关资讯显示,传统的中国年糕有三大类——撒粉年糕、水磨年糕和舂年糕。但无论哪种形态的年糕,都离不开粳米、糯米和黍米,这便是“糯叽叽”口感的来源。

而黄油是中国消费者最常接触的西点原料,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烘焙文化在中国兴起,便开始被创造性运用。西点烘烤的酥脆,油脂的提亮增香,加上“糯叽叽”的口感,成为“黄油年糕”上市即爆火的原因。

但说起外在金黄酥脆、内里油乎乎,甜蜜蜜、糯叽叽的年糕,福建人早就走在了“时尚”前端。福州年糕叫做“糖粿”,主要成分是糯米浆,加糖、油和成面团,再放在年糕叶上蒸熟。加红糖的叫红糖粿,加白糖的是白糖粿。和全国各地的年糕一样,糖粿能上锅蒸,吃起来绵柔细腻、艮啾啾的。但同时还能用油煎,裹上鸡蛋液下锅,煎得外皮金黄酥脆,内里软糯,一口下去 “咔嚓”一声,香甜却不腻人,还带着年糕叶的清香,与“黄油年糕”的思路可谓大差不差。

南后街的古巷年糕,现场为外地游客展示福州年糕的打制

年节食闽“粿”

福州人悠久的“年糕自由”

在不少“老福州”的记忆里,年节里的一月还未过半,家里的甑(zèng,蒸笼)就开始忙碌起来了:洗刷粿叶,细细修剪,层层铺好,调整至叶子略比蒸笼高;铺浆、摆花生,灶台添上旺火,妈妈奶奶便开始做“糖粿”。小朋友们蹲在灶边巴巴等着,新制的糖粿下油锅煎一块,大家便吃一块。外酥里糯,甜蜜Q弹,是每个福州孩子的“年糕自由”。

即便如今越来越多的福州家庭已不再亲手炊糖粿,年糕仍旧是逢年过节采买清单上的第一名。红糖粿、白糖粿,清明吃起的菠菠粿,重阳则有九重粿……福州人吃“粿”的历史之悠久,花样之翻新,“黄油年糕”要甘拜下风。

传承百年的台江区彬德桥米时粿铺里,随着时令变化,宜食的米时粿都在翻新:岁末年初食糖粿、元宵吃芝麻米时、农历七月三十吃米斋……米时粿店一方小小的柜台,记录下福州人一年四时的“糯叽叽”情怀。而南后街的古巷年糕店里,伴随着“嘭嘭”舂打声,传统的白糖粿被制成玫瑰、芝麻、肉松、豆沙等口味的年糕卷,装进一个个塑料小盒,满足着四方游客寻访“闽都”“糯叽叽”的情怀。

在彬德桥米时粿店,售卖的丰富粿类记录福州人的“糯叽叽”情怀

古巷年糕将传统的福州年糕以方便游客的形式改良售卖

“油煎的那种年糕吗?那种倒是没有卖。”店员对记者说。想要追寻油煎糖粿的那份软糯酥脆,唯有守在灶旁,现煎现吃。

想征服福州人的胃

商家还要下苦工

“黄油年糕的火爆,是精准贴合年轻消费群体喜好,同时借助社交媒体扩散而来的成果。”福州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会长黄履冰表示。借助迅速积攒的网络流量,黄油年糕上承中国人的“糯叽叽”情结,下继黄油西点的烘焙流行,成功打开市场。但他同时也提醒,福州人嗜甜虽久,网红小吃通常却只有一段短暂的红利期。

记者在市场走访时也注意到,由于火爆已近两月,网红连锁好利来、鲍师傅、泸溪河等糕饼店的黄油年糕人气都有所滑落。为此不少糕点店花费心思,推出栗子、低糖等口味进行创新;起家于厦门的“热气饼店”更在黄油年糕内融入另一闽式甜糯美食——芋泥,制成“芋泥黄油年糕挞”,以此挽留福州人的胃。

热气饼店结合芋泥推出闽式创新——芋泥黄油年糕挞

“等到热度慢慢消退,消费者最终关注的,还是口味是否出色,以及性价比是否够高。” 黄履冰希望,商家们还是要好好珍惜这段宝贵的时间,充分发挥优势,打出特色。食“粿”多年的福州人,可谓“见多识广”,只有用心经营,勇于创新的商家,才能继续满足代代福州人甜蜜的胃。

编辑:潘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