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在当年中国进口商品总额占有显著比重。在美国特朗普政府掀起的新一轮关税战下,中美双方都宣布对原产于两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至125%。美方意图很明显——关税提升,加之此前特朗普预谋已久强逼台积电重金赴美建厂,根本是逼迫美国高端半导体产业制造回流。瞄准中美贸易战半导体行业这一关键延伸,中国半导体行业4月11日发布重磅新规,通过精准关税杠杆和供应链重构,短期内或将直接冲击美系芯片的成本结构和市场份额,长期则可能加速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自主化进程,削弱美国的技术和市场优势。
4月1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的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指出,根据海关总署的相关规定,“集成电路”原产地按照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认定,即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还建议,“集成电路”无论已封装或未封装,进口报关时的原产地以“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为准进行申报。
为什么是认定“流片”地?
首先需要知道集成电路的三个核心环节:设计→流片(制造)→封装测试。
“流片”是指芯片设计公司为了验证设计可行性,让制造工厂小规模生产出样片,从而进行全面测试和评估的过程。如果设计方案无误,再进入大规模制造环节。芯片的流片地即为其生产地。
在新规出台之前,美国芯片企业想要规避中国加征的关税,可以通过“封装测试”环节“绕路”。也就是说,“集成电路”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改变之前,如果美国芯片公司把在该国制造(流片)的芯片运到第三国(比如马来西亚)封装测试,那么就能免于中国对美国进口商品所加征的关税。
而新规出台之后,根据海关规则,若流片环节导致前四位HS编码改变[例如从半导体材料(HS 8541)变为集成电路(HS 8542)],即使后续封装测试在其他地区(如中国大陆、马来西亚)完成,流片地(如中国台湾、韩国等)依旧被认定为原产地。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解释,新发布的规则,实质上是将集成电路的“国籍”绑定在制造环节,凸显了半导体产业链中晶圆厂(Foundry)的地缘政治重要性。
为什么原产地认定新规则是“妙手”?
按照中国对美国最新关税政策,流片地在美国的芯片将被征收125%关税。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新规发布后,首当其冲的美国芯片厂商将包括英特尔、美光、德州仪器、亚德诺半导体等。其中,德州仪器和亚德诺半导体受影响最大,它们在美国晶圆厂流片、制造芯片较多;英特尔晶圆厂除分布在美国外,在爱尔兰、以色列也有分布,三地可以进行协调,影响相比前二者相对较小。
英伟达、AMD、高通、联发科受影响较小,这些企业都在台积电流片,按新规芯片的原产地认定为中国台湾,进口商采购时不用考虑关税加征。
新规还可能加速国产替代。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此前已多次强调“美国芯片不再安全可靠”,并呼吁行业减少对美国芯片的依赖,结合新规,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强化,尤其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对成本敏感的领域,国产芯片的性价比优势将更明显。另外,通过关税杠杆引导中国下游企业优先采购国产芯片或非美系芯片,如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国内晶圆代工厂的订单或将迎来激增,而美系芯片(如德州仪器的模拟芯片、Intel的CPU)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可能被逐步替代。
此前,花旗在针对国产模拟芯片的一份研报中指出,随着对美国进口产品的关税增加,部分公司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德州仪器在中国的成本优势将基本被消除。预计中国模拟芯片供应商的全球市场份额约为6%—8%(领先供应商仅约1%市场份额),这为进一步本土化提供了充足空间。”花旗称。

半导体交锋
针对美国持续施压台积电赴美建厂,DeepSeek这么看
记者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新规向DeepSeek询问了此举将对美“掏空台积电”战略有何影响,以下为对话:
记者: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4月11日发布新规,“集成电路”原产地按照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认定,即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对美强逼台积电赴美建厂有何阻碍?
DeepSeek:迫使台积电在“中美市场”间权衡,削弱美国建厂吸引力。新规将使台积电关税成本剧增。若台积电将高端制程产能转移至美国(如亚利桑那州1.6nm工厂),其生产的芯片将被中国认定为“美国原产”,面临125%的高额关税,远超出中国市场的利润空间。相比之下,留在中国台湾生产的芯片因原产地属于中国,可规避关税,维持对中国市场的低成本出口。
新规将使台积电面临市场份额风险。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占全球需求的40%以上),而美国市场对中国企业的依赖度较低。台积电若选择赴美建厂,可能失去大批中国企业的订单,例如,中国车企已加速转向中芯国际等本土代工厂,28nm以上成熟制程的国产化率从5%提升至35%。
打击美国“掏空台积电”的战略布局,技术转移企图受阻。美国施压台积电赴美建厂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获取其先进制程技术(如1.6nm工艺),但新规则要求台积电必须将核心流片环节留在台湾地区才能维持对中国大陆出口优势,间接阻碍美国对台积电技术链的全面控制。
遏制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趋势,加速区域化分裂。新规迫使跨国企业选择“中国流片+非美封装”或“美国流片+失去中国市场”两条路径,推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向区域化分裂,降低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供应链效率。
新规发布后不久,美国态度惊现“反转”再“反转”
美东时间4月12日,美方公布相关备忘录,豁免计算机、智能手机、半导体制造设备、集成电路等部分产品的“对等关税”,中方正在对有关影响进行评估。
这是继美方4月10日暂缓对部分贸易伙伴征收高额“对等关税”以来,对相关政策做出的第二次调整。
尽管这与中国半导体协会宣布新规的时间非常接近,但DeepSeek不认为此般戏剧化的走向是因为二者有直接因果关系。
DeepSeek认为,美国豁免部分产品的“对等关税”主要源于国内产业压力和供应链修复需求,而非对中国半导体新规的直接回应。中国的新规则则是其产业链自主化战略的一部分,两者在时间上的接近更多是博弈背景下的巧合。未来,中美在半导体领域的竞争将呈现“技术封锁-局部合作-规则重构”的复杂态势,关税政策仅是这场暗战的工具之一。
然而,更加令人“无语”的是,美东时间4月13日下午,特朗普针对半导体与电子产品的关税政策再现180°调头。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平台TruthSocial上对此前豁免的消息表示,仍将在所谓的“国家安全关税调查中”对半导体和电子产品供应链“重点关注”。
“上周五没有宣布关税‘例外’……它们只是转移到不同的关税‘类别’。假新闻媒体知道这一点,但拒绝报道。在即将进行的国家安全关税调查中,我们仍将关注半导体和整个电子产品供应链。”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
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也在周日表示,尽管特朗普签署的有关豁免的行政命令的部分标题为“例外情况澄清(Clarification of Exceptions)”,但它们“并不是真正的例外”。格里尔表示:“实际情况是,这种(半导体与电子产品)供应链从全球关税、对等关税的关税制度转移到了国家安全关税制度。”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塞特也表示:“将会有一个半导体232条款。”
美方反复无常正在透支自身的全球信誉,还是那句话: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文 | 记者 严锦程图 | 图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