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文章,关注广东外贸。标题为:广东全力推动外贸稳量提质(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文章从添新朋聚老友、化挑战为机遇、以改革促开放三个方面,聚焦在南粤大地,外贸持续升温。
文章指出,大块头有大担当。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广东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抓住用好一切有利条件,全力推动外贸稳量提质。
今年3月份,深圳进出口3870.5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较全国快6.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185.3亿元,增长8.8%;进口1685.2亿元,增长17.2%。面对美国“关税霸凌”及去年同期高基数的双重压力,深圳外贸在经历前两月的短暂承压之后,3月强势回升,彰显其内生动力与抗风险韧性。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
添新朋聚老友
《人民日报》文中以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万商云集为例,展现广东全力稳住传统阵地,加力拓展新兴市场。
今年,广东着力推动广交会、高交会、中博会等创新发展,组织不少于3万家次企业参加300场以上“粤贸全球”展会,持续推进贸易伙伴多元化。
走出“舒适区”,做大“朋友圈”。
深圳市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各类经营主体提升产品、技术、服务和品牌优势,增加全球市场“含深度”。2024年,深圳出口2.81万亿元,增长14.6%,规模连续32年领跑全国,外贸“朋友圈”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就在今天,首趟中欧班列(深圳)欧洲电商快线从平湖南站出发,列车满载3D打印机、游戏手柄配件等,为粤港澳大湾区与欧洲国家的商贸往来注入新动能。
港口方面,今年一季度,深圳港国际班轮航线较去年同期增加14条,近300条国际班轮航线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和全球辐射能力均稳居大湾区港口首位。
《人民日报》文章引用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商务部副总经理庞凝表述,今年将努力加密航线,持续完善国际航运网络布局。
以变应变、创新发展
化挑战为机遇
文章观点认为,以往,中国制造行走全球,多是以“量”和“价”奠定优势;如今,外贸进出口日益成为竞逐“智”和“新”的战场。
这两天,外贸市场有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美国“关税霸凌”下,深圳制造的一款全景相机,吸引了美国科技爱好者的抢购。这说明,深圳制造正凭借硬实力,赢得海外用户的喜爱、把产品卖遍全球,包括美国市场。
近年来,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比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产品异军突起,成为拉动广东外贸增长的新引擎,深圳的电脑零部件、集成电路等产品出口增速也较为明显。
文章中称,应对外部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广东未雨绸缪,做足深刻调整产业结构的长期准备,将经济发展更多转向依靠创新驱动。
对深圳来说,亦是如此。
先立后破、破立并举
以改革促开放
《人民日报》文章称,锚定制度创新,广东始终坚持先立后破、破立并举,下好“先手棋”,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广东自贸试验区提质增效,提升综合保税区开放能级和水平。
以深圳前海蛇口片区为例,这里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与重要“试验田”,截至目前,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已累计推出88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04项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自2015年4月挂牌以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迅猛发展,片区外贸进出口总值从712亿元增至5379.8亿元,年均增长超25%。

(图源 / 深圳前海)
聚焦企业所需,强化系统思维,打好“组合拳”,是改革驱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今年,广东着力落实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进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建设,出台支持绿色贸易发展专项政策,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再看深圳,面对当前经济环境形势,深圳正全力支持企业提高科技创新“硬核力”、产业体系“竞争力”,搭建平台服务企业“抱团出海”,积极构建多元化市场、增加全球市场“含深度”。
主笔 / 靳阳懿
排版 / 徐子鋆
审校 / 肖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