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聚力应对外部冲击 结构性工具通堵点扩内需

时间:2025-05-08 06:12:00

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秦燕玲

4月以来,尽管面临较大的外部冲击,国内金融体系仍然保持稳健,金融市场展现出较强韧性。近期多项先行指标显示,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运行影响逐渐加大,在5月7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一行一局一会”负责人既表态将维护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纾困受外部冲击影响企业,也强调将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当前,美国滥施关税严重冲击全球经贸秩序。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上市公司生产经营不可避免会受到直接或间接影响,部分对美出口占比较高的公司受到的影响更大一些。他同时强调,A股上市公司作为中国经济的优秀企业群体代表,具备强大的韧性和适应能力。证监会将尽力帮助受影响企业应对美加征关税的冲击。包括在股权质押、再融资、募集资金使用等方面增强监管包容度;支持上市公司利用股、债、REITs等多种工具开展直接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依法依规赴境外上市。

面对外部冲击,外贸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金融监管总局将制定实施银行业保险业护航外贸发展系列政策措施,从强化金融纾困、加力稳定出口、助力扩大内销等方面,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其中,在金融纾困层面,李云泽提到,将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扩展至全部外贸企业,推动银行加快落实各项稳外贸政策,确保应贷尽贷、应续尽续。

所谓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是指金融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重点解决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李云泽表示,截至目前,各地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已推动发放贷款12.6万亿元,其中约1/3是信用贷款。

帮助外贸企业拓展国内销售渠道是当前稳外贸的一项重点工作,对此,金融监管总局将强化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的融资保障,指导组建“内贸险共保体”,推出专属产品,推动内贸险扩面提额。多措并举支持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为外贸企业拓销路打开空间,助力加快内外贸一体化。

2024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文支持保险机构探索建立内贸险共保机制。记者从行业人士处了解到,推动共保机制建设,有望破解保险业金融机构在内贸险发展过程中的承保能力难题,从而更好发挥保险的支持作用。

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既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发展主动性的长久之策。在本轮一揽子政策中,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支持普惠金融、消费升级等领域,包括推出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等。

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将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服务消费和养老产业重点领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权威专家指出,新政策工具一方面可进一步激发国内服务消费潜力,促进扩大服务消费供给、提振服务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可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有利于完善养老保障。

支农支小再贷款作为央行支持普惠金融领域的长期工具,在今年年初已改革管理方式,此次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是该工具改革后首次增加额度,有望进一步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对普惠金融领域的支持力度。

权威专家表示,当前经济循环仍然存在堵点,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未来货币政策需要更多采用结构性工具,支持扩内需,挖掘新动能,助力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